今天的扶苏早早就来到了校场。
犒赏全军三天后扶苏担心有人懈怠,所以要做出表率。
自己这个大将军能第一个来到校场,会让士卒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能给他们传达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
之前士卒们都只是听说,现如今早上刚集合准备训练时就看到扶苏真的站在校场上看着他们,才确信统领他们的大将军真的换了人。
每个人眼中都写满了想问的,想说的话。
可军律却不允许,凡是阵中无故说话,都是要受军法处置的。
站在校场高台的扶苏,心中激荡不已,本想当众说些什么,可又觉得说的再多都是废话。
下面当大头兵的,你画再多的饼,吹再大的牛,都不如让他吃好,战场上多杀敌人来的实在。
不如带领他们打赢一场又一场胜仗来的实在。
昨天夜里,扶苏向蒙恬请教治军方面的经验。
蒙恬无不倾囊相授。
虽然扶苏之前在咸阳宫中有老师专门教习兵法,可现在是第一次当上了大军的主将。
这跟之前只是一个监军,来军队里混一混资历不一样。
整个大军三十万人的生死此刻都握在了你一个人手里,做事考虑事情,一下子都会不由的谨慎了起来。
对此,蒙恬表示并无大碍。
军中多是经验丰富的将官,士卒多是有多年征战经验的老兵。
只要逐步在军中树立自己威信,士兵都会信服的。
对于蒙恬的教诲,扶苏表示认同,可是如何在军中树立自己威信呢?
扶苏想起昨天处理第一份军务就是:“士卒体力匮乏”。
扶苏看着这个奏报,有点不解,为何士兵会体力匮乏,军中粮草没有听说短缺啊。
不如,就趁此机会给全军士卒的体力摸个底,也好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
扶苏觉得自己这个想法可行,于是今天一大早就来到校场。
方法很简单,就是每百人在百人将的带领下轮番出去全副武装十里地,要全速!半个时辰能回来的,赏!
这次扶苏没有规定全部将士半个时辰必须回来,毕竟是第一次,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摸底,掌握一下大概时间。
看看有没有什么其他问题暴露出来,然后针对问题加以改进。
这个办法就先在中军开始试验。
紧接着,扶苏出人直接去了军队的伙房查看。
说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要向了解一个军队的战斗力,那就去看看后勤伙食。
可这一看不要紧,差点让扶苏当场崩溃。
普通士卒的伙食烹饪方法很简单,就是煮,一股脑的煮,管你什么东西,都是扔进锅里一通煮。
肉?那你根本别想,不是没有,是根本不是你个普通小士兵可以吃得到的。
啥?还有酱?哦,那个酱啊,没有爵位的话也根本吃不到。
(而且那时秦朝《传食律》里的,不是军队供应制度的,传食律就是秦朝驿站的伙食标准,而且你爵位不是在簪袅以上的话也别想吃上酱和菜。)
当扶苏问到士兵的粮食供应,蒙恬的回答更是让人欲哭无泪。
士兵的粮食供应都需要自备!
是的,你没看错,是要士兵自备,朝廷是不管这些的。(现有史料没有能说明在外驻守的大军士兵的供应,只能从出土的“黑夫和惊的书信”为依据。)
看着这些跟后世根本没有办法相比的供应条件,扶苏不由的想起了“自古秦兵耐苦战”这句话。
这,就是我老秦人么?
这就是我大秦帝国的能一统六国的根本么?
难道戍边守卫的将士,还要在接到卫边命令的同时,自己去官府缴纳口粮?
如果以前老秦人心甘情愿的话,那是有军功在等着他们,可现在六国已灭,没有斩首就没有军功!
却依然还要自带口粮?
这让全军中级军官以下的那些还在赤贫阶段的秦国百姓如何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呢?
这还只是军队中。
扶苏不敢想象普通的黔首,小老百姓们又该如何?
纵然自己现在是太子,可这样的社会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有必要作出一些改变。
哪怕,只是那么一点点,只要能让治下百姓能每天多吃一顿饭,也算自己不枉穿越这一遭!
看着咕嘟着,不断冒泡的权且称之为食物的小米菜饭,扶苏神情激动。
“蒙将军,如果,要让全军每人十天能吃到一顿肉大概需要多少斤肉?”
扶苏转身问向陪在自己身边的蒙恬。
蒙恬没有立即回答,反而是跟在身后负责伙食供应的将官站出来回答。
“启禀大将军,如果全军只是每人每十天能喝到肉汤,则需要每月万余头牲畜供全军食用!”
“最低用度?”
“唯!最低用度!”
扶苏沉默了...
每月万余头牲畜的消耗量。
在这个没有改良种子,没有化肥的时代,每月要供应万余头牲畜供士兵食用。
这简直是在天方夜谭。
如果举全国之力供应一地,那还是可以办到的。
可现在秦国北要防御匈奴,南要镇守百越,六国复国势力在背地里蠢蠢欲动。
想要达到这样的伙食标准,是很困难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一下眼前的困境呢?哪怕只是让士兵喝口汤也行!”
扶苏看着冒着热气的大釜,猛然间想到了什么。
于是转身命令道从外地征收或者购买一些牛,羊,哪怕是猪的骨头,捣碎之后扔到大釜中熬煮!
这样就能全军每人都能喝到一碗肉汤,哪怕这个肉汤很淡,这些问题自己以后都可以慢慢解决。
只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扶苏有信心让每个士卒每天都有弄弄的肉汤喝!
一直陪着扶苏的蒙恬老怀大慰,原来还有一丝的担忧此时早已全无。
主将爱士卒,士卒自然也会反过来爱戴自己的主将。
军心,就是如此慢慢收买的。民心,亦如此!
“公子能如此爱戴我大秦士卒,真乃我秦国之幸啊!”蒙恬由衷的对扶苏说道。
然而正当扶苏打算谦虚两下时,有军官禀告说是第一批士卒以后回来了。
扶苏急忙询问情况如何,传信的军官只说有一半人能准时到达。
情况不好也不坏,让扶苏皱紧了眉头。
“知道了,以后此项训练要成定例,全军每五天一次!”
“唯!”周围兵将纷纷应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