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2:两点一线!
早出晚归!
尼玛!】
【汪广洋2: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可怕了。
村里的牛都没那么惨……
真的……】
【朱元璋1:这有什么惨的,庄稼人都是这么过的。
能吃饱饭,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了!】
【汪广洋2:好好好,你说的什么都对!
然后,你能闭嘴吗?】
【康茂才2:我有点儿好奇,规定种的这到底是什么秧苗啊?】
【康茂才1:是枣树。】
【康茂才2:为什么要种那么多枣树?】
【李善长2:因为上位规定:
凡农民家有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
如果有田十亩以上,则种植面积加倍。
后又命工部行文,令天下百姓,按朝廷计划种植桑枣。
各级官员要亲自督察,如果不种桑树,就罚他交绢一匹,不种麻和木棉的,罚他麻布、棉布各一匹。
这一规定,要求全大明统执行。】
【康茂才2:最可怕的事情来了。
连种什么都要硬性规定!】
【李善长2:也就是说官府让种什么,百姓就要种什么。
这在一定完全抑制了农民种地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刘基2:不得不说,对面的陛下,你的计划偏好使你的指令已经详细刻板到令人无法接受的程度了!】
【朱元璋1:你们这些人,少说得如此冠冕堂皇!
咱是过过苦日子的人,最知道农民最需要的是什么!
咱投入了这么多的精力,都是为了解决一件事!
咱要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
【李善长1:这一点上,我支持陛下!
正是因为这些指令。
百姓如此整齐划一。
在短期内,大明的桑棉麻产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康茂才1:是啊,枣树耐旱,可在粮食短缺的饥荒之年作为粮食补充。
所以大力提倡栽种枣树没毛病呀!】
【汪广洋1:为了让百姓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陛下殚精竭虑。
竟然还要被你们这般批判。
这一波我站陛下!】
【刘基1:你们搞错了!
陛下不是想要天下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有衣穿。
而是怕他的子孙们吃不饱穿不暖而已!】
【朱元璋1:尼玛!这也能黑?】
【刘基1:的确,整个大明的桑棉麻产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可能在陛下看来自己对百姓已经足够好了。
但是在虚假繁荣的背后。
却隐藏着大量百姓的血和泪!
尤其是那些不适宜种植规定农作物的地方。
依旧需要按时交纳相应的赋税。
这哪里是造福百姓!
明明就是以为百姓好的名义对百姓敲骨吸髓!】
【康茂才2:这个我刚才就想说了。
对于百姓而言,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环境所种植的农作物是不一样的。
但对面的偏偏要用整齐划一来体现出皇权威严。
是在是可悲可笑。
而受苦的,还是那些百姓……】
原始大明世界的朱元璋看到这里,又气又急!
他明明是为了百姓好。
怎么到了这些人的口中,自己反倒是变成了十恶不赦的人一般了?
就在他打算争辩的时候。
却被屏幕上接下来的一条弹幕给打懵了。
【刘基1:陛下!
您难道忘记了,您的祖上为何要逃亡吗?】
原始世界的朱元璋想到这里,一阵回忆顿时袭来。
元朝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实行的是诸色户计制度。
而他朱元璋家族,被划分为淘金户。
户一经划定,世代相承,不得随意变动。
也就是说,朱元璋祖辈,以淘金为生。
而且所淘的金中,每年都得上缴大部分给朝廷。
然而被划分为淘金户的,不仅仅只是朱元璋一家。
到了朱元璋祖父朱初一一代,所淘得的黄金,已经不够上缴朝廷了。
竟然只能倾家荡产买黄金上缴!
最后无奈之下,选择了逃亡……
举家逃到了淮河边上一处地方,种地为生。
朱初一死后,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与怀孕的妻子。
在钟离(也就是后来的凤阳一带)生下了朱元璋。
此时此刻的朱元璋才反应过来。
自己下的这些指令,竟然和元朝时无异……
这想法让朱元璋陷入了沉思。
而此时,弹幕中大家还在热烈讨论。
【汪广洋1:诚意伯,你总是能一言击中陛下的命门!】
【李善长1:是啊,要是诚意伯不提醒,我们都完全没注意到这一茬。】
【汪广洋2:弱弱地问一句,以其种在粮食短缺的饥荒之年作为粮食补充的枣树。
为什么不直接种红薯、土豆、玉米这种高产的粮食呢?】
【康茂才2:是啊!这些粮食作物对气候土质和水分都不是特别挑剔。
作为粮食补充全国推广种植也是没有问题的嘛。】
【康茂才1:红薯?
土豆?
玉米?
这些都是何物?】
【康茂才2:啊?你们连这些最基本的粮食作物都没有?
那还谈什么天下百姓吃饱饭。
简直是笑话啰!】
就在弹幕空间中,原始大明世界的人都在追着问这些高产的经济作物的时候。
陈六一家已经在天地间辛苦劳作了。
另外一家人从他家的土地边路过。
陈六的大女儿陈小菊抬起头来,失神地朝着那家的小儿子看了好几眼。
等那家人走过。
陈六即刻上前去,一个耳刮子打在了陈小菊的脸上:
“死丫头!
你敢再和那些移民的儿子眉来眼去的,老子打断你的腿!”
陈小菊闻言,顿时委屈的泪水便刷刷流了下来:
“爹!为什么不能?
我是真心喜欢杨老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