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2:……尼玛又来了……】
【汪广洋2:什么规定?规定百姓的孩子不能成材?】
【李善长1:这倒不是。
而是我大明的百姓的户籍分为三种,即民籍、军籍、匠籍,
这三大类下面又包含许多具体的职业。
如儒生、医生等属于民籍。
厨师、裁缝这类手工业者属于匠籍。
刘老三是铁匠,属于匠籍。】
【李善长2:他是匠籍,所以呢?他儿子就必须是江籍了?
就不能成为民籍了?】
【李善长1:正是如此。
一旦确立了你的户籍。
那就关乎你家族的命运。
因为上位规定,户籍不允许更改,而且是世袭制。
尤其是军籍,更是不能更改。】
【汪广洋2:什么?!这意思就是。
你要是铁匠,你的子孙世代都是铁匠?
这是什么狗屁规定!】
【李善长2:这规定太不合理了!
你擅长做什么,不一定你的子孙就擅长做什么!
这刘老三不就是个例子吗?
他倒是身强力壮,他儿子却十分瘦弱,将来怎么打铁?】
【刘基2:那一个老百姓就完全没有办法更改户籍了吗?】
【李善长1:这个……
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办法。
老夫所知的办法有三。
其一,家里男丁死完了,无人继承你的户籍。】
【李善长2:尼玛,这不是废话吗?
人都死绝了,谁还管你是什么户籍。
这根本就不算办法。】
【李善长1:其二,例如你是军籍。
你当官,坐到兵部尚书的位置,就可以改为民籍了。】
【汪广洋2:你在这儿哄傻子玩儿呢!
按照你们的说法,想要当官,得走科举。
既是军籍,去参军了还怎么去科举?怎么去当官?
就算是军户余丁有时间去考试的,能做到兵部尚书的又有几人?
这条路几乎等于没有。
你直接说第三种办法吧!】
【李善长1:其三,便是或许哪天等陛下大发慈悲,便允许你更改户籍。】
【汪广洋2:……】
【李善长2:你干脆直接说不能更改就忘了。
整这么多有的没的!】
【朱元璋2:这简直太死板了!
一次户籍登记,世代都要延循此职业!
若是活在底层的人便永无出头之日了!
对面的老兄,这便是你说的爱民如子吗?】
【朱元璋1:当然!咱这就是为了老百姓好!
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儿会打洞。
在我大明,民户务农,要纳粮交税、服徭役;
军户要服兵役;
匠户则必须为宫廷、官府及官营服劳役……
只有在户籍上每户人口职业明确细化,才能为徭役人选做出正确的征派。
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事情。
老百姓服役的时候,才不会力不从心。】
【汪广洋2:照你这说法,老百姓还得谢谢你了?】
【李善长2:你这典型的就是为了方便自己,不顾别人的死活吧?】
【刘基2:你这样规定,就意味着。
没有特殊原因,实现阶级跃层的可能性非常小了。
阶级固化,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
【朱元璋1:说得轻松,如果不这样把百姓的户籍固定下来。
朝廷根本没办法妥善管理。
百姓也会变成无业游民,四处流窜!】
【朱元璋2:兄弟,你说的其实也对。
在咱登基之初,的确要以分籍的方式降低朝廷的管理压力。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制度愈发展露出死板的缺陷。
因为你并不能保证你后代定会生儿子。
就算有儿子,你也不能保证他就是从事该职业的料。
长此以往,这反倒是会对朝廷的管理和资源造成巨大负担。】
【李善长2:陛下说的好!】
【汪广洋2:老夫也赞同!】
【朱标2:父皇,你竟然把老九当时劝你的话完完全全背下来了,也是厉害!】
【宋濂2:太子殿下的意思是,咱们陛下当时也是这样打算的?】
【朱元璋2:标儿,你一天不揭咱的老底儿就不痛快是不是?】
【铁匠刘老三2:看来得咱老百姓还是得感谢九皇子殿下!
不然我儿子就当不成医者了!】
【太医院院判2:也就是说,现在你儿子已经当大夫了?】
【铁匠刘老三2:对呀!他前几年跟着他师父到处去游历。
后来学成归来,咱为了支持咱儿子。
把铁匠铺子改成了医馆,救了不少人呢!】
众人看到这弹幕,这才把注意力放到2号视频中。
想看看刘老三的儿子是怎么救死扶伤的。
谁知在视频中看了半天,也只看到刘老三铁匠铺子里来来往往的客人。
没见到他儿子的身影。
【李善长2:咦?你不是说你把铁匠铺子改成医馆了吗?
为什么视频里你还在打铁啊?】
【汪广洋2:对呀!你的医生儿子呢?】
【刘老三2:我是说我儿子当过大夫,救了不少人,却没说他一直都在当大夫呀!】
【太医院院判2:啊?他这么好的天赋,竟然又不当大夫了?】
【汪广洋2:那他不当大夫又去干什么了?】
【刘老三2:这个,我也说不上来……】
看到这里,原始世界的朱元璋忽然激动了。
【朱元璋1:看吧,看吧!咱就知道会成这样!】
如果不把老百姓的户籍规定好,就会发生混乱。
很多人就会变成游手好闲的游民,甚至二流子!】
【铁匠刘老三2:你才是二流子呢!
咱儿子厉害着呢!
现在,很多人都十分崇敬他!】
【朱元璋1:就吹吧你!】
【汪广洋1:没可能吧。
一个游历了几年,当了几年大夫的铁匠的儿子,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铁匠刘老三2:正巧,你们看视频吧,我儿子出来了。】
众人闻言,全都朝2号视频看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