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朝、午朝、晚朝,崇祯几乎只办理了一件事。
——记录检举、弹劾名单!
因崇祯昨天抓捕了魏忠贤及其部分党羽,一干大臣下朝归家后,纷纷挖空心思、开动脑筋,在脑海中极力搜索可检举、可弹劾之人。
?于是,短短一天时间,崇祯案前,检举弹劾奏折已堆积如山。
崇祯明白,许多检举弹劾确实是以事实为依据,合情合理。
但很大一部分却是无中生有、以求自保而已。?
崇祯对此来者不拒,通通酌?情办理。
他并不刻意查看具体的弹劾内容,只记录弹劾的人员名单。?
经过徐应元与王承恩的通宵整理记录,涉罪人员竟高达三百多人。?
要知道当时满朝文武的总数也才不过六百多人。
难道这六百多名官员中,与魏忠贤有牵连者竟高达一半?
完全有可能!
如果一下子将这一半的官员全部下狱,那朝廷还能正常运转吗?
当然能!
在崇祯心目中,不论离了谁,太阳都一样会升起。
如果把这三百多人全部治罪、抄家,合适吗?
当然合适!
因为崇祯有个老祖宗为他?作榜样,那就是朱元璋。
想当年的蓝玉案,受牵连的人高达两三万,不也一样全部杀头治罪了吗?
与之相比,这三百多人算什么?毛毛雨啦!
但崇祯并不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他将这份名单交给了锦衣卫骆养性?,令他仔细核查甄别,然后从高至低,定出十等罪。
凡获一至七等罪的人,一律抄没家产!
治罪抄家的顺序也从高至低,分批进行。
因此,在接下来的十几天里,崇祯几乎只做了一件事——抄家。
当然啦,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经过十几天的忙碌,崇祯收获颇丰,共获得了九百多万两银子。
比朝廷两年的税收还要多!
加上此前福王捐赠的两千万两(已拨给孙承宗一百万两、张维贤两百万两,还剩一千七百万两),崇祯共有两千六百多万两银子。
崇祯没有迟疑,立即拨出四百万两给了陕、甘及滇、黔等省,用以赈济灾民。
目前国库还有两千多万两银子,崇祯心里有一种久旱逢甘露的感觉,松了一大口气。
为了平息民变,崇祯甚至做出了一个重大举措:
免去当年的所有农业税收,受灾严重的地区,直接免税三年!
但是正所谓民富国强、救急不救穷,要想恢复朝廷的税收,必须先改善农民的耕种方式,做到增产增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的发生。
当然,这是后话。
崇祯目前要做的是重组朝廷机构,打造一个人员少、效率高的朝廷。
崇祯发现,将三百多名与魏忠贤有牵连的人治罪后,所剩的官员大多属于东林党人士。
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重组朝廷机构,迫在眉睫!
关于这件事,他想先听一听张维贤的意见。
……
京师郊外,新军训练营。
九月已过,今冬的第一场雪如期而至。
军营内,一片喊杀之声震耳欲聋。
为首的将领正是袁崇焕,他正在紧锣密鼓地训练着张维贤新招募来的禁卫军新军。
袁崇焕没有想到,崇祯皇帝会在此时此刻突然出现在这里。
“皇上驾到!”
随着王承恩的高声通报,崇祯皇帝大步踏入军营大门。
身后紧跟着王体乾和骆养性。
袁崇焕迅速整装列队,下跪行礼。
营帐内的张维贤,听见通报声后,也立即奔出营帐,跪地向崇祯施礼。
“哟,老国公怎么也在营中?”崇祯以为张维贤此刻应该在火器局忙碌。
“回皇上,新招募军士已训练五日,老臣打算从他们之中挑选出两千名训练成绩优异者,充入锦衣卫队伍,因此想亲自把关,然后再呈皇上钦点。”
“嗯,此事让骆养性与你一同实施。”
崇祯说完转向队列:
“都平身吧,以后军中可以不行此跪拜大礼。”
“谢皇上!”喊声如雷。
崇祯很随意地走入队列当中,仔细地打量着每一张冷峻而又稍显稚气的脸庞。
随即,崇祯登上点将台,环视队伍一周,然后高声说道:
“尔等历经层层选拔,成为我大明将士!”
“新训结束之后,将奔赴各自岗位,肩负起拱卫京师之重任。”
“朕将此重任交于尔等,朕非常放心!”
“凡家中及个人有困难者,皆可直接奏报,不必拘礼。”
“现在,让朕看一看你们的训练成果。”
崇祯说完,挥手示意袁崇焕上台。
袁崇焕会意,上台之后,立即开始指挥操练。
随即,步兵列阵、骑兵冲锋,训练场上喊声震天,尘土飞扬……
检阅完新军训练之后,崇祯在张维贤的陪同下赶往了火器局。
由于火器局扩大了生产规模,因此也搬迁到了郊外,并且距离新军训练营不远。
进入火器局大门,整齐排列的数十门大炮引起了崇祯的注意。
崇祯仔细地查看着每一门崭新的大炮,心里若有所思。
这样的大炮在当时来讲威力十分巨大,然而若以现代思维来看,则十分落后。
一是没有击发装置,击发时只能依靠火把点燃引信;
二是没有准心,开炮时,只能依靠目测,因此打击目标不够准确。
崇祯没有说话,看完大炮后,转身进入生产间,察看火铳。
虽然火铳与大炮区别很大,但是有许多共同的弱点。
比如击发问题,火铳是依靠撞击引燃枪管里的火药,火药爆炸时产生推力,将弹丸推出枪管。
这种击发方式起码牵涉到两个严重的缺点:
一是装填时间变得很长,无法进行连击;
二是枪管内空间过大,火药爆炸时力量分散,推动弹丸的力量变小,直接导致射程过短,威力变小。
崇祯意识到,必须以现代思维和技术改进枪炮的制作。
然而在当时,各种技术皆不完备,比如没有车床,无法生产出高精度的枪管和炮管。
再加上冶炼技术相对落后,根本无法提炼出符合现代枪炮技术要求的钢材。
最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主要是人,根本没有现代的技术和思维,即便告知他们方法,估计也是白搭。
仅此几点,便会严重局限枪炮技术的发展。
但是若要强军固防,就必须想方设法改进武器。
崇祯摆弄着手里的火铳,思考着如何将自己的思维和技术传授给枪炮生产工人。
“国公!”
“老臣在!”
“你来看,大炮是依靠点火引燃炮膛里的炸药,将炮弹推出去。”
“不错!”
“而火铳是依靠撞击引燃炸药,原理是一样的。”
张维贤侧耳静听,他不知道崇祯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但是炸药在枪堂或者炮堂内炸开,力量已经被分散了。”
“皇上的意思是……”
“撞击或点燃的那部分炸药,我们把它称之为底火。你有没有想过,能不能把底火和弹丸做成一体?”
“老臣……不太明白!”
“这样说吧,犹如一截密封的竹筒,底端只需少量的底火用以击发,竹筒中部相对比较大的空间内存放大量火药,竹筒的顶端则安放弹丸。”
见张维贤一脸迷茫,崇祯继续说道:
“当底火受到撞击,引燃竹筒中部的火药,将顶端的弹丸推出去。”
“由于引燃后的火药爆炸时,是在竹筒这样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内进行,因此其力量要大的多。”
“当然啦,朕只是以竹筒为例,实际中必须用金属制成,否则强度不够。”
“老臣好像明白了,皇上的意思是把弹丸和底火做成一个整体。”
“不错!”
“皇上请稍等。”张维贤貌似意识到了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技术革新思维。
他立即命令火器厂全体人员集合,想让每一个从事火器生产的人,都来听一听皇上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