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是一个金秋十月……
怜秋去世至今已有半年,陆炳还是什么都不想干。
他也不想去当差,每日只是坐在房里发呆,看着怜秋生前用过的东西,一样样的看过来。
再不然,就是抱着孩子,给秀英讲故事。
他突然无比在意能和家人在一起的每时每刻。
那孩子叫陆绎。
绎,续也,相连而不断。
这个孩子,便是怜秋的延续,陆炳抱着他,好像可以和怜秋相连而不断。
这半年,朝中一直忙忙碌碌。
陈洪倒台,陆炳如日中天,这天下的锦衣卫都扬眉吐气,从指挥使王佐到下面的力士、小旗,都可以昂首阔步而行。从这时起,再也没人会认为,锦衣卫是东厂的附庸,至少,有陆炳的锦衣卫不再是。
而东厂新任厂督毕云热衷打击陈洪的党羽,最后不管是不是党羽都打击,他急于建立自己的班底,也就急于把陈洪的老班底清理干净。
因为陈洪,而暴露出来的海防问题,也提上了议程,南边海盗泛滥,倭寇横行,嘉靖帝显然已经忍无可忍了。
嘉靖十二年九月十二日,嘉靖帝根据兵部关于大船贩海,招致海盗的奏陈说:海贼为患,皆由居民违禁贸易,有司既轻忽,漫不加察,而沿海兵巡等官又不驻守信地,因循养寇,贻害地方。遂颁布禁大船贩海令,兵部亟檄浙江、福建、两广各官督兵防剿,一切违禁大船,尽数烧毁。自后沿海军民,私与市贼,其邻舍不举的连坐。各巡按御史速查连年纵寇及纵造海船官,具以名闻。
可是颁布下去月余,未见奇效。
这种情况下,陆炳好像置身事外,漠不关心。
这一日,陆炳又抱着陆绎,正给秀英讲道:“……却说,这孔子有个弟子叫子路,春秋末年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呐?子路就想到,要是能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子路家和他比较富裕的亲戚家之间,要翻过几道山。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也高兴的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秀英听了,抱着陆炳的胳膊道:“爹爹,你要吃米饭不?我也给你拿一碗来?”
陆炳听了,不禁开怀,又一想,父母父母,这俩孩子只有父亲,却没有母亲可孝敬……
陆炳摇了摇脑袋,强打起精神。怜秋已经走了半年了,可是陆炳还是会因为各种事情联想到她。
陆炳陷入沉思,不由自主的回忆起和怜秋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正想着,突然听见秀英叫到:“六叔来了。”
陆炳一看,正是朱六大步流星的走了过来。
“这不晌不午的,你来干嘛?”陆炳看着朱六表情难得的严肃,反而想要打趣一下。
朱六走过来,顿了一下,肃颜道:“李瑾……死了……。“
“什么!”陆炳大惊,难以置信的看着朱六。
朱六递过来一张纸,陆炳接过,顺手将绎儿递给朱六抱着,摊开纸,皱着眉头看起来。
嘉靖十二年十月初,土默特小王子屯兵大同塞外,大同总兵李瑾督促役卒挖浚濠沟甚为严酷。六日,大同兵变,役卒王福胜、王保等数十人遂杀李瑾。
陆炳看完,抬头看看朱六,竟然愣住了。
多次并肩作战的李瑾,居然不是战死沙场,而是因为兵变而死!死在役卒手中!
陆炳不禁心中悲苦。
……
消息同时传到了嘉靖帝的手中,嘉靖帝当即命总制刘源清率兵征讨,于阳和捕杀叛军数人,并逮获叛军首领王保等。
可是,兵变并未就此打住,事态不断扩大。又一夜,叛军杀千户张钦,将关押在狱的参将黄镇、指挥马升、杨麟放出,推为帅,迎战官军,并潜出塞外,诱外寇为助。
刘清源昼夜攻城御寇,死者相籍。
嘉靖帝以刘清源扩大事态,遂夺其职,以张瓒代总制。
时郎中詹荣督饷大同,察知马升、杨麟并无反志,于是令马、杨擒斩其首领黄镇以献,许免其死。
数日后,张瓒到大同,其兵乱已平,遂鼓吹入城,大集文武将吏,置酒庆功,并赏有功者而还。
自此,大同兵变平息。
而李瑾却命断于此。
从那日得知李瑾去世,陆炳就无法再心安理得的坐在家中。
北边,阿剌克汗虽然走了,但是吉囊和俺答却没有消停,今年春天的时候,吉囊拥兵屯聚河套,将犯延绥。见明军有备,突以五万余骑渡河西,袭击亦不剌、卜儿孩两部落,继而窃入永宁境,大掠而去。同年冬,吉囊又犯镇远关。总兵王效、副总兵梁镇败之于柳门,又追杀至蜂窝山,吉囊部被斩杀,溺死者甚众。
南边,嘉靖帝的大船贩海令收效甚微,海盗频频登岸,其踪迹遍布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五省,甚至突破层层关卡,出现在中五省。
到了如今,浙江也出现了倭寇的踪迹,浙江和南直隶南京相邻,南京乃是大明之陪都,同样设有六部和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乃是大明要地。
倭寇都已经出现在应天府了,各地官兵却还缉拿不住,其中蹊跷,如果不身临其境,恐怕难得真意。
大明对海防一向看的重,更有片板不下海一说,即使这样还无法御倭寇于海上,这就有些奇怪……如果久病不愈,那就只能说,没有下对药。
陆炳琢磨着,心里就有些不是滋味了。他曾和戚景通还有林富大人详细了解过南边的一些情况,心中还是有点谱的,嘉靖帝想用一纸政令就治理好海患,恐怕是难随其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