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严格控制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0316)
钢筋的数量,其实很少,主要是用来建造炮台。一来是白衣军的钢铁本来就很紧张,除了军事用途,其他方面基本不可能满足需要。二来是那些工匠,基本上都不懂得如何使用钢筋,建造后世的各种建筑。他们都习惯了石头建筑。拱门什么的,也没有什么难度。当时的石拱桥,只要不是偷工减料的,质量都很好,随便都能用几百年。比如说赵州桥什么的。
镇远关的设计,只有一个城门。在城门的后面,还有所谓的瓮城。瓮城其实就是一个四面都是墙的空间。瓮城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万一敌人用攻城锤之类的撞破城门,依然无法直接杀入城内。相反的,他们会在主城门的背后,遭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武器的射击。猝不及防之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可能被干掉。
在没有火器的时代,进入瓮城的敌人,遭受到的主要是箭镞的射击。在有了火枪以后,箭镞逐渐的被火枪取代。对于白衣军来说,在瓮城内更好使用的武器,其实是炸药包。几十个的炸药包投放下去,无差别轰炸,多少敌人都全部化为齑粉了。
不过,随着火器的逐渐普及,瓮城的主要作用,正在逐渐的失去。如果攻击方使用大炮之类的武器,会将外面的城墙,还有瓮城,都全部打碎的。在强力的大炮面前,瓮城同样是脆弱的。当年的襄阳城,同样有完备的瓮城设计,但是在蒙古人的回回炮轰击下,就没有坚持多久。可见,设备设施都是次要的。人,才是最关键的。
古时候,修建一座关隘要塞, 难度相当大。幸好, 滑轮组的出现,极大的增强了工作效率。当时建筑方面的最大难度,就是如何将大块大块的石头, 又或者是条石之类的, 搬运到高处。在一般的情况下,都是搭建棚架,又或者是堆砌斜面平台,事倍功半。有了滑轮组以后,这一切,都变得轻松起来。
最乐观的估计, 到三月份的时候, 镇远关就能够形成基本的雏形。有半年的时间, 就可以基本完工。换言之, 就是半年以后, 鞑子骑兵如何继续从这里南下的话, 他们遇到的,就不再是白衣军的临时军营,而是一座坚固的关隘了。对于缺乏攻坚能力的游牧民族骑兵来说, 一座坚固的关隘,简直就是他们的噩梦。
不过,徐兴夏估计, 在镇远关的要塞工事完工以后,大概也不会有鞑子骑兵,从镇远关南下了。除非他们脑残, 想要从这里找虐。他们如果还想进入宁夏镇, 唯一的选择, 就是绕道。要么, 是从宁夏镇的南部进入, 走胜金关、万斛堆等道路。要么, 是从贺兰山杀入,走打磑口、宿嵬口、赤木口等道路。而无论走哪一条道路,显然都没有镇远关来的方便快捷了。也就是说,在将来,鞑子骑兵如果想要袭扰宁夏镇,难度就大大的增加了。
事实上,没有了镇远关方面的威胁,黑山营周围的地区,都已经十分的安全。打磑口、宿嵬口和赤木口这些地方,都是贺兰山中间的峡谷,易守难攻,白衣军只要派遣部分的兵力,就可以将其完全堵死。比如说宿嵬口之类的,只要一个小队的白衣军,一百几十人,就能够将数千的鞑子骑兵完全阻挡在外面。
从战略的角度来说, 接下来的这半年的时间,对于白衣军来说,将是非常关键的。只要镇远关的要塞工事顺利的完工,白衣军的主力部队,就能够腾出手来,用在其他的方向,甚至是策划对鞑子部落的主动进攻。有半年的时间,白衣军将从战略上的被动,转变成战略上的主动。这可是根本性的转变。
后世穿越到来的徐兴夏,对于历史的认知,比其他人都要深刻的多。后世史学家总结出来的经验,他可以轻松的套用到实践上。无数的史实证明,在乱世当中,想要割据一方,又或者是定鼎天下,都必须有一块安身立命之地。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有一块坚固的根据地。如果没有,下场就会很糟糕。
历史上的陈胜、吴广、张角、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人,为什么会失败?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搞好。他们占据的地盘,或许很大,控制的人口,或许很多,可是,真正能够利用起来的却不多。资源必须转化为战斗力。如果资源都无法利用起来,那控制再多的资源,又有什么用?
基于这样的认识,徐兴夏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采取的是非常严格的控制措施。他进一步强化了卫所制的控制能力。大明朝的卫所制,本来控制能力就是很强的。军队嘛,如果控制能力不强的话,怎么上战场?怎么打仗?卫指挥使控制千户、副千户,千户控制百户、总旗,百户、总旗控制小旗,小旗控制军户,层层叠叠,一环扣一环,比民户的保甲制度还要严密。
在原来的卫所制基础上,徐兴夏增加了百户、小旗的数量。原来一个千户,只管辖十个百户,徐兴夏将其增加到了五十个以上。同样的,每个百户管辖的小旗,也从原来的十个,增加到了五十个以上。同时,每个小旗管辖的军户数量,也增加到了五十个以上。本来一个满编的千户所,只有一千多名的军户,七八千左右的人口。但是,在镇朔堡千户所,完全是变态,是另类的存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