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锦衣杀明 > 第263章 继续努力,天下无敌!

第263章 继续努力,天下无敌!(1 / 1)

第263章 【】继续努力,天下无敌!

(0252)

【今天的第三更送到!】

如果白衣军要发展火炮,应该是向拿破仑火炮发展。红衣大炮太笨重了,成本又高,还不如方便好用的投石机呢。拿破仑火炮是典型的青铜炮,有专门的炮车和弹药车,行军的速度快,行军和战斗的转换速度也快。它的威力和射程,都是相当不错的。就射速而言,也基本上可以满足战斗的需要。

当然,鉴于红衣大炮的超远射程,在某些时候,也不能忽略红衣大炮的存在。如果只有投石机,没有红衣大炮,投石机就会被敌人的红衣大炮遏制,无法发挥效果。红衣大炮的数量多了,即使发射的是实心弹,威力也是相当强悍的。如果红衣大炮和投石机混编使用,其作用或许会更大。

赵孟吉刚好在这里,徐兴夏就顺便和他说起火炮的事情。日月铳的技术,已经没有可能出现大的改变,只有质量上的不断提升。这些都不值得关注了。白衣军的火器要进一步强化,就只有向大炮方面发展。赵孟吉有点为难的说道:“千户大人,以千户所匠作坊的能力,是不可能铸造大炮的。即使是卫的匠作坊,都不可能。大炮,只有京城的军器局或者兵仗局才可以铸造。”

徐兴夏关切的说道:“是什么原因?是不能还是不敢?”

赵孟吉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解释说道:“是不能。铸造大炮需要涉及的工序实在是太多了,和火铳制作完全是两码事。光是铸造大炮的炮管,就需要很高的技术,还需要大量的专门的工具。此外,原材料的方面,也很复杂。一般的生铁、熟铁,又或者是百炼钢,都是不能用来做炮管的。做炮管的钢铁,必须是专门炼制的。”

他进一步解释说,军器局或者兵仗局目前可以铸造的主要大炮种类,都是口径比较小的火炮,如佛郎机火炮、虎蹲炮、大碗铳等。其中,又以虎蹲炮的铸造数量最多。佛郎机火炮是葡萄牙技术工匠带来的,部分的核心机密,还掌握在葡萄牙人的手里。明国想要铸造真正质量好的佛郎机火炮,还是要请葡萄牙工匠参与。如果自己独自铸造,质量一般都不会很好。

至于红衣大炮,其实是英国人的舰炮,是葡萄牙人从沉没的英国战船里面打捞上来的,然后贩卖到明国来。估计,明国目前全国,也就是二十门的红衣大炮,部分被安设在京城的城墙上,部分则准备运往辽东。军器局和兵仗局,一直想仿制红衣大炮,只是目前一直没有什么进展。技术难题不是一蹴而就的。

对于仿制红衣大炮比较热心的朝廷大臣,一个是徐光启,一个是孙元化。其中,又以徐光启最为积极。西方来的传教士,利玛窦、熊三拔等人,都是徐光启的好朋友。在他们的引诱下,徐光启还加入了天主教,成为大明朝的第一位天主教教徒。可惜,目前两人都因为受到政敌的攻讦,赋闲在家。

徐兴夏眼珠子转了转,脑海里冒出拐卖徐光启和孙元化的念头。可惜,最后不得不惋惜的放弃了。他连还不是进士的袁崇焕都拐卖不了,就想拐卖两位进士出身的文官,那也太不现实了。大明朝的文官,对于武官的蔑视,绝对不是浪得虚名的。不过,他还是不死心的说道:“能不能挖到几个懂得铸炮的工匠?”

赵孟吉遗憾的说道:“很难。他们都是另册在编的,不属于黄册的管辖,平时根本不可能离开京城。如果属下当初也参与铸炮的研究,估计也没有机会到宁夏镇来了。”

徐兴夏只好遗憾的闭嘴,没有再说什么。

忽然间又想到了徐光启,想到了孙元化。麻痹的,还是要升官才行啊!只有不断的升官,才能和那些大人物接触,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权力啊!如果自己做到总兵官,独挡一方,或许就有资格悄悄的铸造大炮了吧?

“战车营演练结束,请千户大人训示!”

“炮兵营演练结束,请千户大人训示!”

战车营和炮兵营的联合演练结束以后,各自的统领陈守旺和林大成先后上来汇报。他俩刚才都注意到了,在演练的时候,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估计,这些不足,徐兴夏也注意到了。这导致他们的内心,显得颇为忐忑,不知道会不会挨骂。

“不错,大家都非常努力!”

“只要我们继续努力,以后必定天下无敌!”

徐兴夏策马来到战车营和炮兵营的队伍里,朗声说道。

老实说,对于这次演练,他是不太满意的。两个指挥使都注意到的不足,他怎么会不注意到呢?但是,对于自己的部下,肯定是要多多鼓励的。对于新成立的部队来说,建立信心是最重要的。现在做得不好,以后可以做得更好嘛!

事实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战车营和炮兵营的战士,已经做得很不错了。要让这个时代的人,接受这么多的新鲜事物,的确是有点困难。他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更多的练习。只要假以时日,必定可以横扫八方的。在这个年代,天下无敌不是难事。

“大人,王启年求见!”有人到来报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最新小说: 人在大明,从赘婿变成了摄政王 挟天子以令诸侯 大明:开局踩着岳父逃婚 特种兵:代管新兵连,全成神枪手 三国:我刘阿斗,开局毒杀刘备 隋唐:让你修运河,你修龙脉? 低语者 特种兵重生在乱世 赓明 明越坡之蛟龙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