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席卷天下 > 第176章 各怀鬼胎

第176章 各怀鬼胎(1 / 1)

第176章 各怀鬼胎

地球是被太阳的引力抓着在围绕,从来都不是围着某个谁在绕圈。

世间上的事情历来就是十之八九不如意,有再充足的准备也要敌人按照步骤在走,局势要是不按照既定设想在发生,那只能是主动地做出改变,例如放弃自以为完美的布置,迁就着局势打开新的格局。

经营下密城对于汉部来讲是一件不会吃亏的事情,不在这里打一场防御战,那就作为攻取北海郡的前进基地好了,不算是做什么无用功。

作为进攻方从来都是会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只有防御的一方才是吃亏按照进攻方的行动应对,可宫陶先生发现自己能够应对的方案在越变越少。

“姚家不会插手这一场战事了。”宫陶先生有些心塞,又讲:“斌王子已经杀入草原,短时间内大军不会回转。”

听宫陶先生讲话的人一点都不少,足够三四十个各家族的代表。

这些家族代表有许多是新任族长,那是前任族长被汉部逮了,各家族临时换了族长。

应有之意,一个家族从来都不是族长被逮就等于受制于人,族长掌握大势的时候是族长,族长受制于人就看该家族愿不愿意妥协,不愿意妥协再选个族长就是了。

所以说,除非是没得选,或者是新出现的变化符合家族的新利益,否则根本就不存在族长一被逮住,就让某个家族出现瘫痪或妥协的事情。

许多人要感谢汉部,至少那些新任的族长是该感谢,要不是汉部干出了俘虏旧族长的事情,哪来的新族长?比较现实的是,他们虽然是再一次过来宫陶先生这边,但却不一定需要和宫陶先生一路走到黑,仅是他们经过商议,认为汉部很难有发展前景,家族不适合向汉部妥协。

汉部是挺强,两个月席卷了东莱郡,可汉部再强也就是那么回事,刘彦的领地越大并不是越强,相反是取死之道。中原还是石碣的中原,不会容忍割据势力的出现。

“所以在座的诸位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宫陶先生不认为自己是在安慰人,他笃定地讲:“不管刘彦对朝廷怎么表现臣服,以非五大族的身份不断扩张,最终只会败亡。”

“先生说得极是。”斐燕挽着山羊胡,赞同道:“刘彦非五大族,朝中或许是收买了一些说话的人,但若是天真以为可以安稳控制数郡之地,绝对是错了。”

斐燕是高密郡的县丞,斐家是冀州的大族,一身华贵的气质在那身讲究的穿着下被承托出来,有着十足的世家风范。

在场的人都在点头,事实就是那样,中原是胡人的天下,五大族可以在地方上做大,非五大族的杂胡、晋人想要做大千难万难,那是因为石碣或许需要团结五大族来维持统治,对于非五大族则是一点都不需要迁就。

“汉部的骑兵在不断袭扰各地。”刘骞一脸的阴霾:“该是愚蠢到什么地步,才会和所有家族为敌,或是汉部有恃无恐?”

这年头刘姓一抓一大把,刘骞就是一个杂胡,添为北海郡丞,运作一下或许能成为新任郡守?

宫陶先生一直是挂着寡淡的笑容,闻言颔首道:“诸君过来,不正因为汉部是毒瘤吗?”

都是含笑点头,汉部是一颗毒瘤,有用的毒瘤,他们已经用自己所能依借的渠道不断向襄国那边传递消息,说法或许是不同,意思却是绝对一样。

“汉部肆意挑起战事,‘采女’可以继续进行,却是可以婉转一些,赋税却是没办法完成全额。”宫陶先生在说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天王若是震怒,怒火也是发在刘彦身上。”

这一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刘彦成了大好人。至少是青州的几个郡县受到干扰,关于石虎大肆收集民间美女,广征赋税的事情遭受到了大影响。

在座的人,他们家中的闺女可以找到不用献上去给石虎肆意玩弄的借口,赋税上面各家族也能松口气,于混乱的局势中更有借口剥削那些普通人。

“哪怕是收再多的贿赂,朝中的大儒也不会有人再为刘彦讲好话了。”刘骞说道‘大儒’两个字的时候无比嘲讽:“他们还是先思考一下,怎么将自己那美丽的闺女藏好吧!”

眼见话题被带歪,宫陶先生“咳咳”了两声,强行将话题掰回来:“刘彦在经营下密,探子回报数日筑城,那边的防御显然已经对汉部有利。”

“不是要拖着吗?”斐燕笑着说:“既然拖下去对我们有利,且拖着便是。”

北海郡的那些家族代表立刻就是皱眉,汉部是在北海郡肆虐,各家族的春耕已经遭受到致命的影响,他们过来就是要施加压力,不求这个临时组成的联盟尽全力歼灭汉部,但至少将汉部的活动空间挤压在下密,可别到处肆虐。

“那你们倒是将族中的青壮全数带来啊?”斐燕可没有给面子,嘲讽道:“一方面要保留实力,另一方面需要别人流血,可没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这就是传说中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汉部暂时没有折腾高密郡,再则哪怕是折腾高密郡对斐燕影响也不大。

对,斐燕是高密郡的县丞,但天塌下来还有一个郡守顶着,斐家的根基不在高密郡,就是高密郡被肆虐也影响不到斐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新小说: 回到大宋的全能天才 抗日之特种强兵 无敌特警横扫三国 谍殇之山河破碎 大汉箭神 秀才的逆袭 入侵三国带上我 盛唐风流 并州李义 带着工业革命系统回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