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纳尼亚战记(三)
温得浩克包围战一役,联盟军把纳尼亚政-府军打残了也打怕了。
纳尼亚政-府军眼里,联盟军太凶残了!
一次包围战,就歼灭了纳尼亚政-府军主力。
因此,哪怕美国、德国、南非等国再心急火燎催促博哈母巴政-府军尽快解救困在温得浩克的矿业大亨们,博哈母巴政-府军也竭力发挥他们想象力,能拖一日就拖一日。博哈母巴答应进军温得浩克,军队将领们蓄意拖延;军队将领答应了,基层军官们又联合起来拖延;胡萝卜加大棒搞定了军官,士兵们继续默契磨洋工。言而总之,博哈母巴政-府军希望跟在友军背后和平收复温得浩克,而非与凶残的联盟军再来一场温得浩克包围战那样的“硬战。”
视野回到联盟军。
安哥拉常备军约十万人;津巴布韦常备军约四万人;南非常备军约七万四千人,预备役近四十万人;刚果常备军约十五万人。有了美国和德国的舆论支持,国际联军的战争潜力立刻暴涨到百万大军。
与最初的篡权乌有国计划相比,难度瞬间飙升千倍万倍。
杜庆江也感觉到了压力。
联盟军的缺陷,非常明显。
首先人力资源问题,在华国绝不可能支持魏东生篡权乌有国的大背景下,杜庆江注定无法得到高质量军官补充;而去其它国家寻找军官,势必更加千难万难,犹如缘木求鱼;至于把一名既不识字又缺乏纪律的纳尼亚黑人土著培养成合格军官的想法,不是杜庆江歧视纳尼亚土著,联盟军再在纳尼亚努力耕耘五年时间,也别奢望产生积极效果。
其次是物资短缺问题。朔光集团毕竟只是一家企业,它没有基地点亮军事科技树,自然也没有能力亲自制造枪械弹药支援联盟军;而在美国和德国支持博哈母巴政-府军的大背景下,任何大量购买军火枪械的企业和银行账户都可能被美国强制查封。联盟军储备的弹药,对付只有1.5万人规模的纳尼亚政-府军都需要精打细算,何况是远比纳尼亚政-府军强大百倍的国际多国联军?
靠军火掮客打赢百万军队的想法,杜庆江做梦都不敢有。
杜庆江之前敢打温得浩克包围战,亦是因为联盟军虚心学习创业时期的华国劳动党,秉着“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理念,在7月军事政-变时优先攻取了纳尼亚政-府军的后勤仓库。有了纳尼亚政-府军运输大队长的间接输血,杜庆江才有底气与纳尼亚政-府军正面作战,否则子弹缺口就能难倒联盟军。
然而,联盟军不能把胜利希望都寄托在以战养战。
硬打,是绝对打不赢的。
可投降,也是不能投降的。
投降博哈母巴政-府军之后,即使他们大发慈悲愿意把杜庆江遣返华国,这样的结果也绝不是杜庆江想要的。杜庆江之所以愿意千里迢迢来到纳尼亚,一是想延续他的从军梦,继续扛起长枪;二是愤慨官商勾结的糟心社会,心里怨骂江山变色;三是憧憬人人平等的理想国,并愿意为之赴死。
死,易之。
生,难之。
杜庆江想要活下去,因为活着才有希望看到未来。
想来想去,杜庆江决定继续团结纳尼亚底层民众,与多国干涉军打一场持久战。
9月21日,联盟军携带温得浩克市得到的所有军事物资,在多国干涉军发动总攻之前从容撤往高原更深处。杜庆江成长于华国军队,他脑海里塞满了早期劳动党的艰难创业史:既然正面战场如此绝望,那便撤向纳尼亚政-府军无法控制的高原部落地区,“部落包围城市”方式与多国干涉军展开具有纳尼亚特色的游击战争。
以联盟军2010年9月21日主动撤兵温得浩克为标志,纳尼亚内战进入战略僵持阶段。
纳尼亚内战危局,却也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绝望。
战争,战争,战是为了争。
有了想争的东西,才会诞生战争的念头。
彼此互相争夺政治利益、争夺经济利益,才是战争的最终目的。
就像非洲八年前刚刚结束的第二次刚果战争,当时整个刚果境内布满来自各国的军队,各国军队防区的自然资源收益也统统归各国军队所有。结果刚果内战没有打多久,双方就僵持起来,各国干涉军都忙着抢矿产做生意。荒唐到什么地步呢?原来同属一阵营的乌干达和卢旺达,因为你抢的资源多而我抢的资源少,矛盾越积越多,最终竟兵戎相见。这,还不是最疯狂的。最令人无语的是乌干达国的两名将军也因为矿产利益起了纠纷,因为无法率军同室操戈,他们索性互相支持当地的土著部落围绕钻石矿产所有权展开激烈厮杀。
纳尼亚内战,也有朝奇葩方向发展的迹象。
发现杜庆江满载东撤,多国干涉军非但没有紧急追击,反而默契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纳尼亚的矿产利益。待博哈母巴政-府军抵达已经被联盟军掏空的温得浩克,为了安抚受损的国际大亨,博哈母巴政-府军不得不竭力压榨中产阶级口袋,导致纳尼亚国民的生活质量向深渊飞速滑落。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战争冲突还是有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