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李景对李安国调职进京并迁升之事的看法是正确的。
别看李安国只提升了半格,可是李安国以前在青海是军职兼管地方事务,军人晋升的速度快,大家并无异议,可是由军职转为文职并且进入中枢,那便不同了。
要知道有些官员穷其一生也升不到五品,可是李安国才十九岁就升到五品,而且是署理全国地方政务的实权职务。因此当李安国出任通政司左参议的任命下达,朝野上下虽然无人开声反对,但私下却议论纷纷,均认为李景是徇私提拔儿子。
其实李景已经预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可是李景依然同意,实在是担心李安国在卢象升手下晋升的更快。
卢象升只两年便把李安国提到从五品,可以想见,等乌思藏的战事结束,李安国会是什么品级。李景估计,卢象升至少能把李安国提到正三品以上。
卢象升虽然不是趋炎附势之徒,但是不代表他没有私心,卢象升这么做的目的其实是向李安国表明他是支持李安国的。
卢象升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李安国日后铁定要接任李景的位置,即便李景卸任以后让别人出任内阁总理,可是明眼人都知道,这个继任者肯定是过渡,几年以后李安国便会上位,卢象升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后人考虑,凭借今日的提拔之情,李安国当然要照顾照顾卢象升的后人。
卢象升是这样的想法,黄得功也是这样的想法,这从黄得功在得知李安国的身份以后费尽心机地帮李安国解决麻烦就能看出来。
卢象升和黄得功的心思,李景自然心里明镜一样。
有卢象升和黄得功这样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支持自己的儿子,李景心里自然高兴,但是李景考虑问题可比卢象升成熟的多。
李安国毕竟太过年轻,如果卢象升真的把李安国提到正三品这样的级别,那李景以后就无法安排李安国的职务了。
要知道大明正三品以上的实职官员不到二百人,其中正三品的职务只有几十个,地方官职只有提刑按察使和顺天府的府尹是正三品,中枢部门只有通政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左右副都御使和各部的侍郎是正三品。
如果李安国升到正三品,让李景怎么安排他的职务?提刑按察使肯定是不能安排的,这个职务属于封疆大吏,李安国还没有资格出任这个职务,顺天府尹也不能安排,这个职务得罪的人太多。
太常寺卿是管礼乐祭祀的,李景肯定不会让儿子干这个差事,大理寺卿相当于最高法院的院长,李安国当然也没有资格出任这个职务。
剩下通政使不用说,通政使司的职权是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通政使还参预国家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等朝廷大事,袁可立就曾出任过通政使司左通政,李安国如此年轻,哪有经验处理这些事务?
至于左右副都御史和各部侍郎就更不用说了,现在六部下面细化出很多新的部门,这些部门的部长其实就是侍郎兼任。
比如说张鳌便是户部侍郎兼任人口土地部的部长,杨柳风曾兼任户部侍郎,帮沈正分担财政,税收,工商等事务,方程刚进京时是工部侍郎兼任水利部部长,工程部部长等一系列职务。
可以想见各部侍郎的职权有多大,李安国小小年纪,如何能出任这些要职?所以李景才说李安国提升的太快并不是什么好事。
李景同意袁枢把李安国调进京城,其实就是怕卢象升把李安国提起来以后无法安排。
李景的意思是让李安国从低级职务干起,让儿子多积累些经验,等他年纪渐长,能熟练处理各种政务以后,再升任这些要职便顺理成章了。
可惜袁枢不明白李景的心思,依然把李安国提了一级,这一级让李景饱受众人非议。
当然李景是不会跟大家解释什么的,要想消除众人的非议,最好的办法不是去解释,而是让李安国做出成绩。只要李安国做出成绩,这些非议便会自动消除。
……
北京西苑李府。
李安国回京当晚,李景设宴为儿子接风洗尘。
由于是家宴,几名小妾和几名年幼的孩子均与李景坐在一起。
见李安国气度沉稳,说话条理分明,李景微笑着点了点头,看来这孩子这几年在下面磨练的不错。
相比儿子的沉稳,沈莹却是不住地流泪,原因是沈莹看到儿子身体消瘦,面目黝黑,做母亲的心疼。
而朱徽媃看到李安国的情形以后,不时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李兴国,却是担心李兴国到了军中以后,像他哥哥一样受苦。
待酒菜上齐,李景笑着端起酒杯对众人说道:“今天一家子团聚,大家一起喝一杯,同时给安国接风洗尘。”
李安国闻言急忙起身,端起酒杯道:“多谢父亲大人。”
李景抬手虚按了按,示意李安国坐下,然后笑道:“礼数要讲,尊卑要分,但是也不能太拘泥,你我父子多年未见,你如此谦卑,不显得你我父子的感情生分了么?”
李安国笑道:“父亲,孩儿这几年在外任职,算是深刻地体会了父亲的雄才大略,对父亲大人,孩儿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孩儿以有您这样的父亲而自豪。父亲,孩儿敬您一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