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的话,很快便被拟成圣旨。
第二天的午门外,此时还不到寅时,天色还是一片昏暗,但已经有大量的官员,聚集于此了。
逃跑的魏早德和周延儒,都早早的等候在午门之外了。
值得一提的是,就连开门投敌的兵部尚书张缙彦,都腆着张大脸来到了午门之前。
这厮浑不要脸的开城降敌后,发现李自成竟然没有夺取天下,而他的大顺军,反而是被凌落石给杀了个片甲不留。
同时,他也收到了明世祖朱厚熜死而复生的消息。
顿时,他人慌了。
没有经过任何犹豫,张缙彦立刻把知道自己投敌的手下都砍了个干净,然后带着五城兵马司剩余的人,杀良冒功,做出一副忠贞良臣的样子。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早一些的时候的话,弹劾他的奏折,绝对如雪花一样飘向内阁。
但是,在这个关键时期,竟然连一封弹劾张缙彦的奏折都没有。
毕竟,总所周知,自从大礼议一案后,明世祖朱厚熜就很不喜欢言官。
不过即使没有言官的弹劾,张缙彦的心里依然七上八下,害怕突然就有锦衣卫冲上来把他给砍了。
至于现在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
还在家里当乌龟呢。
很快便到了上朝的时间,午门越依然没有开启,这代表了朱厚熜又一次带头旷工。
文武百官心里是既庆幸又失落,感觉怪怪的。
就在这个时候,午门外的偏殿倒是打开了一个小缝,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急急忙忙地走到百官面前,拿出朱厚熜颁下的圣旨。
“圣旨到,百官听令!”
众人听闻圣旨,连忙跪下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勒令文武百官,豪绅士族,行商坐贾,厂卫太监捐款,以一日为限,将银两米粮统统送入国库,钦此!”
文武百官听到这个圣旨后,心里先是觉得有些莫名奇妙,反应过来后又觉得理当如此,连忙磕头说道:“臣遵旨!”
因为这圣旨是下给全体官员的,王承恩直接把圣旨交到了首辅魏藻德的手上,然后便直接离开了。
魏藻德拿着手里的圣旨,只觉得非常的烫手。
魏藻德苦笑着对身后的百官说道:“诸位,这捐款一事,你们怎么看?”
周延儒皱着眉头说道:“如今京城的叛乱才被平息,京城为又聚集着十多万灾民,赈灾救济都需要银粮,而内帑又被李贼劫掠一空,陛下着实需要募集银两来赈灾。”
“只是,我之前便已经捐款了两百五十两白银了,此时我真的有心无力了。”
“不过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我愿意再捐一百两银子,加五十石粮米!”
魏藻德嘿嘿一笑,恭维道:“周阁老如此高风亮节,我等佩服。”
“唉,我也想要报答君恩,只可惜我之前便捐了五百两白银了,现在真是家无余财啊。”
“我咬咬牙,应该还是能拿出两百两白银,和三百石粮米的。”
“魏首辅果然是我大明的社稷之臣啊,下官愿意追随首辅大人,捐银两百两,捐米三百石!”
“……”
这些文官已经贪到了极致,哪怕是已经城破了一次,哪怕是朱厚熜的凶名摆在那里,却依然不舍得拿出自己贪污累积的万贯家财。
如今朱厚熜入主紫禁城,他们断定大明龙脉续接,大明绝对不会亡国,所以对钱财更加看中了!
到了最后,文官们还是只扣扣搜搜地又捐上几十几百两银子,表示一番心意,而粮食他们倒是都拿的挺多的,不过都是些发霉的陈米。
都是死过一次的人了,还是把银子看的比自己亲爹还重要。
朱由检的老丈人周奎,这一次捐了十两银子。
倒是骆养性和张缙彦因为心虚,各自捐款了五千两白银。
就因为这个,这两人反而还被满朝文武记恨上了,别人都捐几百两,就你俩捐五千两。
怎么?
就你俩钱多吗?
奸佞之臣!
而皇宫内服侍朱厚熜的太监们,倒是一个二个捐的积极。
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捐了七千三百二十一两六钱,有零有整,怕是已经把棺材本给捐上了。
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捐了十四万九千三百两,这数额令人咋舌。
而太监首富,御马监掌印太监王志欣,上一次便捐了一万两,这一次倒是捐了十万两。
直到夜色降临,朱厚熜收到了王承恩送上的花名册。
今天一共募集了接近五十万两的白银,还有一百多万石的粮米。
朱厚熜看着花名册上,百官那扣扣搜搜的几十上百两银子,露出一丝冷笑。
“既然你们都是要钱不要命的话,那朕就成全你们!”
………………
………………
………………
彦祖德华朝伟们,新书起航需要大家的爱护!
求鲜花!求评价票!求评论!求一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