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决定出兵了,可是要怎么帮han国倒是犯了难。
赵国和郑国中间隔着一个魏国。
此时三晋的局势有点微妙,虽然表面上还是一团和气,对外战争一起打,可是暗地里,谁都知道魏国有野心。
只是现在还没有撕破脸。
所以赵武灵王毫不怀疑,要是自己真敢派大军穿过魏国境内去支援han国打郑国。
恐怕还走不到郑国,就要先被魏国打。
放到嘴边的肥肉,还能有不吃的道理?
所以赵武灵王和大臣们商议一番之后,决定出兵攻打宋国。
此时宋国出兵四万救援郑国,国内已经没多少兵力了,赵国出兵攻宋,肯定能给宋国很大压力,迫使宋国从郑国战场撤军。
赵国境内常规军队20万不到,一路主要是边军,防备胡人和中山国,另一路就是邯郸军团,守卫赵国都城邯郸,其余地方还有零散的守军。
于是赵王命赵奢率领5万邯郸大军,再从其他地方调集了3万,共计8万大军远征宋国。
赵奢带领8万大军路过卫国的时候,还前来拜访林安。
老实说,林安觉得赵武灵王这么干,邯郸危!危!危!
但是又没有证据,林安总不能给他讲个围魏救赵的典故,然后告诉他,魏国要来揍你,快守家吧。
而且毕竟这个世界和自己了解的春秋战国情况不一样,林安也不能保证魏国就一定会进攻邯郸。
所以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只是好奇地问了问赵奢,邯郸现在守备情况怎么样?
赵奢告诉他,赵王已经调集周边守军向邯郸靠拢,边军也随时准备,若邯郸有变,则派兵星夜南下支援。
知道赵武灵王有准备,林安也不再多嘴了,但愿你们没事吧。
同时林安也抓紧了卫国的军队训练,他预感到,卫国和平的日子,怕是不会太久了。
宋国收到赵国8万大军将要进攻的消息,大为惊恐,此时宋国境内不过3万多部队,宋国一边临时募集5万农民兵,一边向各国求援。
甚至宋王好几次想要撤回郑国的军队回防宋国。
可是魏国一直表示,你们放心,我会协调好赵国的,我会想办法让他们撤军的。
所以宋国君臣也放下心来,魏国大哥都说了会出面干预,会想办法让赵国撤军,我们不慌。
宋国便没有撤回郑国战场的军队。
一开始赵奢也是不紧不慢的进攻,他也觉得此刻邯郸空虚,害怕邯郸有失,随时准备率大军回援。
而宋国这边呢,他是觉得魏国会出面干预,调停赵国和宋国的战争,那我们干嘛要跟你打。
反正这些地你又拿不走,所以宋国一直消极应战。
这种诡异的情况下,赵军毫不费力就打下了宋国8座小城,而魏国一直又没什么出兵的动静,反而还真的派了使臣去赵国劝说赵国退兵。
所以一时间,不仅赵国被迷惑住了,赵奢也起了战意,好像这宋国很好打的样子,既然邯郸没危险,那我就放开手脚打。
这毕竟是灭一国的功劳啊,赵奢也心热不已。
于是赵军一改之前慢吞吞的攻势,瞬间来个猛虎下山,一路快攻,势如破处。
一个月的时间便攻到了宋国都城商丘,宋王惊恐不已,一边固守商丘。
同时撤回郑国战场的宋军,回援商丘。
魏国是靠不住了,赶紧向周围其他大国求救。
而郑国战场没了宋军相助,只有郑国和鲁国两军,压制力大大下降,勉强能顶住han国的攻势。
而赵奢这边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攻打商丘,同时向赵国请求调集粮草。
本来只是想来随便打打,现在看来怎么感觉可以打下宋国的样子,所以一时间,赵奢飘了,赵国也飘了。
而魏国仍然毫无动兵的意图,还是一副老好人形象,哎呀,你们都是魏国的友好国家,别打了别打了,快休战吧。
可是显然这种不痛不痒的劝说,谁都不会听。
而此时在楚国,在位的是楚怀王,本名熊槐
楚怀王上位时期,也曾一度雄心勃勃,效仿魏国、秦国变法。
破格任用屈原进行改革,但是因为触动楚国贵族阶级的利益。
楚怀王终究没那个魄力,不敢和楚国贵族阶级撕破脸,所以变法半途而废。
不是楚怀王孬,实在是楚国贵族阶级力量太强大了,强行变法,楚怀王担心自己连楚王都做不成。
楚国本土除了王室的熊氏外,还有屈、景、昭、子、项等大家族,全都根深蒂固。
纵观楚国历史,数得上号的将军、大臣,几乎都是出自这几个姓。
现在楚国最出名的三位柱国将军,景阳、景翠、昭阳,合称楚国三天柱,全都出自贵族,楚怀王是真没那个勇气跟贵族分道扬镳。
就怕自己还没变法成功,自己的某个儿子就要被这些乱臣贼子拥立上位,然后自己被冠上一个昏君的名号被迫退位。
所以各国国情差异太大,不是不想变法,是没办法变法。
要不然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好,秦国变强,可是别的国家,他真的学不了这套。
此时面对宋国的求救,楚怀王召集了三位大将军,还有几位重臣一起商议救不救宋国。
各有各的说法,还是景翠最终说服了大家。
“若是赵国当真攻灭了宋国,最忧虑的应该是魏国,魏国绝不会坐视赵国强大,威胁自己的地位!”
“我们不如静观其变,等到魏国有动作,我们楚国再相机行事!”
最终大家也同意了景翠的观点,决定按兵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