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着实验堆稳定运行了24小时,杜克确认在当前设计条件下,的确就是现在这个输出功率了,实验堆能量转换效率比起预期低了差不多5倍。
看着大屏幕上各个指标进入稳定状态,不知怎么的杜克突然间觉得有些茫然了。
比莱姆给他的东西,一向是神一般的存在,基本上没有出过什么差错,这一次居然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偏差,这可是破天荒的事情。
杜克已经将所有的东西交给克里回顾了一下,确信所有的东西都分毫不差的按照设计执行了。这就是设计上的缺陷了,比莱姆居然会犯了这么严重的问题,简直让杜克不可思议。
当然这些都还不是重点,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核电站无法达到设计中的效率,杜克就不能凭空变出新能量来驱动比莱姆设计的那个海水氘提炼装置,现在杜克还没有测试过这个提炼装置的效果怎么样,如果还是同核电站一样不靠谱,杜克只有陪着比莱姆哭了。
“怎么?还没有去休息?”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在杜克的耳边响起,打破了杜克的胡思乱想。“科研的事情,急不来的,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注意劳逸结合才是持久之道嘛。”
“谢谢,朱教授,我只是想看看这个堆的稳定性怎么样”杜克转头,看着刚刚过来的朱云谦教授,微笑着感谢道,“这个堆是基于一种全新的催化效应来设计的,虽然模拟实验表明它能够长期稳定运行,但是不亲眼盯着看看,我始终有些不放心。”
杜克轻轻将自己的心事掩盖住,让朱云谦教授很是欣赏,这个才是真正的研究者态度,难怪这个年轻人这样年轻便能够取得如此之多的成果,看来人前风光的背后,还是由无数的汗水构成。
看着杜克眼睛里的血丝,朱云谦教授仿佛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那个时候自己还不是一样拼命,从一个刚出校门的青涩小子,变成一个具有合格水平的研究者,中间也不过仅仅用了三年不到的时间,那时候几乎每时每刻都如饥似渴地沉浸在学习中。
自己有幸看到了蘑菇云的升起,第一代核潜艇的下水,加上国内的第一个吸收消化建设的自主堆运行,自己这一辈人吃的苦不少,但是的确也没有白白虚度,只是想着临到老了,还是没有将国内的核研究推进到世界前列,老人未免还是有些遗憾。
直到杜克横空出现,一篇世界级高水平论文惊世,让这个为核奋斗了一辈子的老教授大感振奋,他到没有想过杜克能够很快就搞出来世界先进的第四代堆,只是考虑到这个年轻人才二十多岁,就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那么好好扶持培养,假以时日不难成为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说不定自己这一辈人没有做到的事情,到了杜克这一代就能够完成了。
杜克回国后的表现也没有让朱云谦教授失望,秘密开发了十多年,遇到瓶颈几乎陷于停顿的7号工程,自从有了杜克的加入一一秦泰然虽然对外没有将杜克在这个工程中的作用进行宣扬,但是朱云谦是何等人物,作为7号工程技术负责人,秦泰然怎么可能连他也瞒过。
所以突然间就取得突飞猛进的7号工程,让朱教授见识到杜克这个年轻人后生可畏,不仅仅在核反应方面研究过人,更是具有天才一般的计算机水准,这种极其难得的复合型人才,正是现代核反应研究中非常稀缺的。
模拟研究应用程序的开发离不开极其高深的计算机水平,而复杂的核电站设计更是离不开计算机智能控制,平心而论,朱教授看过杜克为主设计师完成的这个实验堆,在智能化控制方面,已经是他见过的最高的水平了。
单单这一点,就足以让朱教授对杜克这个实验堆刮目相看。何况这个堆虽然没有实现杜克自己提出的设计目标,但是输出功率已经具有极强的商业使用价值了。如果能够在安全方面得到最终的验证,朱教授感觉这个堆型已经可以作为未来国内主推堆型。
因为一方面效率是现有堆型的数倍之多,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堆型才是完完全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所有的核心部件全部由国内加工完成,虽然对于商业大功率堆型来说,可能还有些大尺寸的部件加工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这已经非常接近实用化了。
朱教授看的角度和杜克看的角度完全不一样,所以,朱教授很难理解为什么杜克对于自己的这个堆还如此不满意。
不过,不满是研究者永远向上的原动力,所以朱教授对杜克那是越来越欣赏了。
“杜克博士,老实说,现在你设计的这个堆型实用性已经非常强了,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将功率做大到300MW以上,我想就非常有商业运行的潜力了”朱教授笑着说道,“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成功的堆型,如果杜克博士想申请国内科技进步奖,我非常高兴向科技部进行推荐。”
这个承诺,就彻彻底底将朱教授对于杜克这个年轻人的提携表现出来,按照他在国内核能领域泰山北斗一般的地位,推荐上去的项目基本上跑不掉国家级一等奖范围了。对于一般研究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肯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