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镇远府。
早在春秋之时,镇远就有建制。
秦时属黔中郡。
汉时置无阳县,属武陵郡。
唐朝时,置梓姜县。
宋代,置安夷县,属思州。
至今约一百七十年,始有镇远之名,全称为“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属思州军民安抚司。
几年后,改名为“镇远军民总管府”,以思州田氏族人为总管,隶属于思州宣慰司。
明朝建立后,洪武四年,降镇远为州,是为镇远州。
十多年后,置镇远卫,属湖广都司,开始大规模修筑城池。
永年十二年,也就是公元一四一四年,距今三十四年前,由于思州、思南两大宣慰司长期争斗,朱棣一怒之下,派大军擒杀了两大宣慰司的宣慰使,也就是田琛和田宗鼎,分其地置镇远府。
而前一年,贵州布政使司,民间称为贵州省,正式成立,当时面积不大,只有原本属于四川布政司的贵州宣慰司等地。
不久之后,贵州省面积扩大,除了贵州宣慰司等地外,将思州、思南两大宣慰司的土地,也就是已经分成了镇远府、思南府、铜仁府、乌罗府(以上属思南地)、思州府、黎平府、新化府、石阡府(以上属思州)的八府土地,纳入管辖范围。
两年后,原本属于四川布政司普定军民府的普定安抚司,化归为贵州省。
十多年前,原先的新化府降为长官司,其地并入了黎平府,遂使黎平府面积扩大不少。
而十年前,乌罗府由于叛乱的原因,死了不少人,朝廷便降之为长官司,隶属于铜仁府。
于是,最初的八府,就少了两府,但面积没有变化。
不过这十年来,贵州省又多了几块土地,那就是镇宁直隶州、安顺直隶州、永宁直隶州,而这三个直隶州原先属于四川都司的普定卫,之前也不是直隶州,只是普通州。
至于贵阳府和都匀府,那是以后才有的事,不过前者当时位于贵州宣慰司境内,只是没有分割出来,而后者在洪武年间名叫都匀安抚司,后来还被废除,其地有不少卫所和土司,都属贵州都司。
……
镇远府除本辖外,原本有六个长官司,分别为镇远溪洞金容金达蛮夷长官司、施秉长官司、偏桥长官司、邛水十五洞蛮夷长官司、臻剖六洞横坡长官司,但是四年前,施秉长官司改成了施秉县,所以就是一县五长官司。
而五个长官司中的臻剖六洞横坡长官司,其前身为臻剖、六洞、横坡三个长官司,原本隶属于镇远卫,但合并以后,就改属镇远府。
换句话说,镇远府境内,除了以上的一县五长官司之外,还有之前所说的镇远卫。
镇远卫不属于镇远府,因为它属于都司,而且还不是贵州都司,而是湖广都司。
而事实上,镇远府境内除了镇远卫之外,还有偏桥卫和清浪卫。
如果严格依照明朝的卫所制度,每个卫的编制是五千六百人左右,那么三个卫大概就有一万六千八百人。
倘若再加上镇远府境内的土兵,那就是两万人上下。
然而大明立国已有八十年,从一开始,就有逃兵现象存在。
尤其是正统皇帝朱祁镇继位以后,逃兵越来越来多,朝廷的严令根本就无法控制,最严重的一些卫所,其兵力甚至只有全额时的三分之一。
而据统计,正统三年,也就是十年前,逃亡的官军,累计竟高达一百六十多万,朝廷不得已才开始施行募兵。
所以,镇远府境内的这三个卫,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官兵,加起来大概有一万多人。
镇远府城,一座山水之城,一条名为舞阳的大河从旁宛如巨龙般穿过,养育了当地百姓。
其实,镇远府城就是镇远卫城,而在没有贵州省之前,镇远卫城就已经有了,只是后来,贵州省成立,镇远开府,府治因为行政区划的变动而有所变更,最后选择了镇远卫城。
也就是说,原本属于军事重地的镇远卫城,渐渐变成了能让不属于军户的百姓居住。
当然,此时的镇远卫城,还远没有开放或者荒废到能让任何人居住,除了大批卫城官兵和军户之外,还有部分民户。
军户就是世代从军,充当军差的人户,俗称军籍。
凡是军户,均由五军都督府直接管辖,不受地方长官约束,但也正因为如此,一旦成为军户,子孙后代都是军户,想要更改,除非经过皇帝特许或者当上大官。
别以为军户听上去好像很厉害,那只是针对有官位的人,绝大多数军户,除了要承担各种军务劳役,譬如说屯田种地,论社会地位,还不如民户,所以许多军户想方设法都要脱离军籍。
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军户由于无法改变军籍,最后铤而走险,选择了当“逃兵”的一个原因。
相对来说,民户就自由一些了。
江湖中人基本上属于民户,但也有部分军户,只是这些人有手段,依附于豪门,一来没人敢查,二来就算查了,最后也会不了了之,没人会因为这种事而得罪豪门势力,而这里的豪门,不仅仅指江湖势力,还有颇有权势的王孙贵族、土豪绅士。
镇远城的民户,大多数住在城北,有的甚至还住在城外。
后来由于城外的居民越来越多,人数超过了城内,而城内的官兵越来越少,彻底失去了军事重地的意义,便由镇远府的知府奏请朝廷,在卫城之外的这些居民地区,大规模修建了新的府城,于是镇远城就有了卫城和府城之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