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他哭了半个小时,哭着哭着,他的声音开始发生改变,变成那种撒娇式哭泣,最后哭着哭着,开始自己编歌:“碎,碎,碎瓷瓶,买一个瓷瓶重新装,哎呀哎呀哎呀呀……”
大家一听,刚才还一直哭闹的孩子,现在居然自己编出一首歌来,脸上还挂着眼泪,嘴巴里居然唱出了欢乐的歌。此时,他看见潘家珍和潘家宝走了过来,立刻跑出来说:“你们小心点,地上有碎瓷瓶渣!”
方筱悦拿着簸箕和扫帚出来说:“好,地上的瓷瓶渣,老师来收拾一下!”
陈明明连忙抢走了扫帚说:“我来吧,我自己能扫!”说完,便把地上的瓷瓶渣子“仔细扫了一遍”,方筱悦在一旁知道他如何才能避免瓷瓶渣扎到自己。
孩子打碎东西或者做错事情以后,内心往往是很恐慌、很紧张的,这时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安抚孩子的情绪,因为我们是在养孩子而不是在养物品,不管摔碎的是什么物品,在那个当下,最重要的是孩子,而不是物品。
遗憾的是,这个浅显的道理大部分家长却不懂,在孩子打碎东西(或做错事情)时,我们的关注点立马集中到东西或者责任上了:“你怎么就这么不小心呢?我都跟你说过多少次要小心一点,你怎么就不上心呢?”
孩子打碎东西以后,自己必定也被吓了一跳,心里也懊悔得不行:“我刚才怎么就不小心呢?如果刚才我换种方式拿瓷瓶,那就不会摔碎了,哎,我怎么这么笨呢?”
这也是为什么陈明明在打碎瓷瓶后,哭着喊着要重新来一次的原因,他一直要求的不光时要买一个新瓷瓶,而是要重新起床,重新回家,重新来悦儿园,一切都重新开始,这也是处于追求完美敏感期的孩子的典型表现。孩子非常懊悔,他自己也懵懵懂懂的,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把瓷瓶打碎了,他真想重新来一次,这样瓷瓶就不会破了!
所以此时,陈明明的这种表现看似无理取闹,但事实上背后有其深刻的心理原因,因为方筱悦对他很宽松,一直在倾听他。所以,他有足够的自由可以喊出这句话:“我要重新来一次”喊出来,他也就释放了,因为他知道他是被理解接纳的。
相反,在他懊悔伤心的此刻,如果再被人指责,那么必然会减少他这种内省的力量,这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也想方设法替自己找借口:“瓶子太滑了,不是我不小心!”“你上次不也打破了一个碗吗?你怎么不说自己呢?真不公平!”;一种则是孩子更加畏惧,由于情绪无法外流,那便只好向内压,进入潜意识中。
在学前教育中,方筱悦一直觉得接纳孩子的情绪比追究责任更重要。不指责、不评价、不讲大道理,将处理事件的责任还给孩子,信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孩子也必定能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能力、有担当的人。
陈明明的娘亲在临走前来这方筱悦的手说:“方老师,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孩子们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