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姐和玲珑等人都走了后,才来问方筱悦:“小姐,为什么非要孩子们走,让他们玩够了再走就是了,一个个哭的跟小花猫似得多可怜啊!”
“玩够了,明天还会那么想来玩吗?我就是要把孩子们的胃口吊起来。”
其实方筱悦用的是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德国柏林入园适应模式”,这一模式所设定的适应期为一到三周,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三天,家长充当孩子的安全港,孩子在幼儿园里只呆两个小时,让孩子和老师通过各种游戏对话等方式熟悉起来,然后把孩子带回家。在这三天中,不进行任何分离尝试。老师的任务是仔细观察孩子及其与父母的互动。
第二个阶段是尝试分离阶段,如果孩子在父母离开后能够很快适应,则说明孩子会在一周内适应入园生活。如果孩子在父母离开后30分钟内心神不定,不停的找父母,完全不接受老师,则表示需要长时间的适应期。这个阶段只要孩子不愿意,父母就必须马上回到孩子身边。
第三个阶段是稳定阶段,这个阶段,老师开始接手父母的照管任务,负责孩子的日常吃喝拉撒睡,陪孩子玩等。如果第四天的分离尝试成功,在接下来的第五天和第六天,分离时间可以逐步加长。如果第四天分离尝试不成功,那么,在接下来的两天就不许再尝试,须等到第七天时,再重新尝试分离,然后循序渐进。
第四阶段是收尾阶段。在这一阶段,父母已无须在幼儿园,但是要随时都可以在需要时赶过来。当孩子在父母离开后情绪良好,或者虽然刚开始时哭闹但是接受老师的安慰时。这时,老师会取代父母成了孩子在幼儿园的依恋对象和安全港。
因为比较专业,方筱悦没有把所有的内容转述给玲珑和陈姐,只是简单说明了一下自己的目的。
如此做了四天的尝试后,正好到了正式开园的那一天。里正大叔买来了鞭炮,庆祝悦儿园正式开园。方筱悦让家里人全部站在院门口迎接孩子们入园,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就连坐在婴儿车里的宝哥儿和豆苗也乐呵呵的看着院门外。
经过几天的适应模式,今天就能看出来孩子的适应能力上的诧异。结果让方筱悦有些意外,又似乎在情理之中。八个孩子中,李小丫的适应能力最差,尽管她的舅母每次都是把她带到院门口就转身离开,但是她还是完全无法适应,就是人在园内,也经常长时间的落泪哭泣,根本拒绝参与方筱悦设计的各种游戏和教学方案中,也拒绝方筱悦的安慰。
其他孩子的适应能力都能勉强过关,就连年龄最小的潘家珍都能很快适应。多次尝试无效后,方筱悦明白,李小丫属于安全感缺失较为严重的孩子,急需要家庭给予爱的关注。可她寄人篱下,本身就不可能有安全感,除非能完全改变她的生活环境,给她一个全新的有爱的环境,而悦儿园就会是她的安全感来源。
方筱悦这边忙的团团转。却没料到,隔壁里正家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不知何时起,段清风竟然住进了里正家的西厢房,与方筱悦家真的就是一墙之隔。其实段清风也没想到自己能这么顺利的住进里正家,为此还高兴了好多天。这里面还是因为潘叔的误会,他一看到段清风身上背着古琴,便误以为是方筱悦的心上人,一听说这个公子想住进来,自然是一百二十个愿意,还千叮咛万嘱咐的跟段清风说:“小伙子,有眼光。怎么样都可以就是要主意分寸,莫要做出让人耻笑的事情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