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突通
隋唐大臣
屈突通(557年-628年),亦名屈突仲通,字坦豆拔,祖籍昌黎(今辽宁朝阳),后迁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奚族。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长卿之子,隋末唐初将领。
屈突通性刚毅,好武略,善骑射。
初仕隋,任虎贲郎,累迁左骁卫大将军、关内讨捕大使。隋大业年间(605年-618年),平定杨玄感叛乱,数次镇压农民起义。隋炀帝南巡江都,委其镇守长安。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高祖起兵入关,屈突通奉代王杨侑之命坚守潼关,兵败被俘,后降唐,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为秦王府行军元帅长史。
后随李世民平定王世充,论功第一,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守洛阳,后回朝拜为工部尚书。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为争夺皇位继承权,率领秦王府亲兵亲将尉迟敬德、屈突通等发动了玄武门事变,杀了皇太子李建成。
李世民当了皇帝,命屈突通以检校行台仆射身份去镇守洛阳。次年,授其为洛州都督,并加授左光禄大夫。贞观二年(628年),屈突通因年老患病卒于任,时年72岁。
人物生平
直言敢谏
屈突通之父屈突长卿,是北周的刺史。屈突通自幼性格刚直、坚毅,擅长骑射,且颇好武略。年轻时仕隋为虎牙郎将,后任右亲卫大都督。
开皇十七年(597年)三月,屈突通任亲卫大都督,奉隋文帝杨坚之命到陇西一带(今甘肃陇西)巡查直属朝廷的牧群。屈突通秉公执法,共查出两万多匹隐马。
隋文帝闻讯后大为震怒,欲将罪臣太仆卿慕容悉达及一千五百多名管事的官员全部处斩,屈突通于心不忍,便向隋文帝求情:“人命至重,人命至关重大,人死不能复生。
陛下用最仁慈的政令抚育天下,难道容许因为牲畜财产而在一天之内杀戮一千五百人!臣斗胆敢以死请命!”隋文帝怒视并且大声斥责屈突通。
屈突通继续说:“臣情愿自身受杀戮,来免除千余人的死罪。”隋文帝此时方才明白,于是说:“朕不明此理,竟然到这个地步。
应当免除慕容悉达等人的死罪,表彰你的好建议!”于是免除了众人的死罪。
经过这件事,屈突通在隋文帝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渐重用,升右武侯车骑将军。
屈突通为人正直,秉公办事,即便是亲属犯法,也依法制裁,决不包庇宽容。
当时他的弟弟屈突盖任长安县令,也以严整而知名。因此民间顺口流传:“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畏心理。
平定叛乱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驾崩,太子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授备身郎将、正议大夫。
隋炀帝深知自己的皇位是采取了种种手段夺来的,几个弟兄对他当皇帝都不满意。
为防止意外,隋炀帝决定将他们分别召回京师,再做处理。隋炀帝便派屈突通持隋文帝玺书去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征汉王杨谅入朝。
原来隋文帝曾与杨谅秘密约定:“如果有玺书召你,验看敕字加点,还要与玉麟符相合,那么就能上路。”
杨谅见到玺书与原约不能验证,便知已经出事,于是盘问屈突通,屈突通闪烁其词而不回答,杨谅只得将屈突通放回长安,不久杨谅便起兵造反。
大业七年,跟随杨广征讨高句丽,升右光禄大夫、左武候卫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