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召唤猛将 > 第1327章 一千三百一十六 金屋藏娇

第1327章 一千三百一十六 金屋藏娇(1 / 1)

商议停当,苏秦在吕府住了一晚,次日清晨早早出城,带了十几名随从策马向西,寻找了一个小镇暂时住下,以免打草惊蛇,引起姜尚的注意。

这日傍晚,守门的家丁捏着一封书信来禀报吕雉:“启禀小姐,钟离昧将军又有书信送到。”

吕雉闻言嘴角微翘,露出一抹得意的笑容:“就等这个痴汉上钩了,为了赶走虞姬,只能对不住阁下了哦!”

“送书信来的还是那个十岁的童子?”吕雉接过书信,麻利的拆开,并询问看门的家丁。

这个家丁亦是汉人,名字叫做张大牛,因为性格憨厚老实,平日里寡言少语,所以被吕雉特意安排了看门。

听了吕雉的询问,张大牛拱手答道:“还是那个童子送的书信,可能是钟将军怕人知晓吧!”

吕雉微微颔首:“虽然钟将军对我一往情深,可我实在对他没有好感,也只能辜负他的厚爱了。为了避免影响本姑娘的清誉,钟将军私下里给我修书之事,万万不可对第二个人提起。”

“小姐放心,你也知道大牛不是个爱乱说话的人。”张大牛一脸憨厚的点点头,转身退下。

吕雉掩了房门,转身入内,麻利的拆开信封看了起来:吕姑娘,昧对你一片赤诚,苍天可鉴,三番两次修书,为何都被姑娘婉拒?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你我男未娶女未嫁,堂堂正正,还望姑娘早日回复,莫让昧一片痴心付诸东流。

吕雉悄悄从书桌抽屉里掏出几页信笺,这些都是她和虞姬往来沟通的书信,为了模仿虞姬的笔疾,吕雉已经下了两年的功夫,此刻已经临摹的惟妙惟肖,完全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其实吕雉对苏秦提出的这个计划并非灵光一闪产生的,而是早有预谋,为了取代虞姬,吕雉可谓处心积虑,这两年来下足了功夫。包括争取项羽的好感,投虞姬所好增加“姐妹”之间的感情,与钟离昧保持暧昧关系,将他一步步诱入圈套当做棋子……

而刘邦的条件对于吕雉来说就是一个契机,所以她毫不犹豫的决定提前实行计划,离间项羽和虞姬,力争把虞姬送到罗马,然后自己才有希望登上大夏王妃的宝座。

吕雉摊开一张纸笺,模仿着虞姬的字迹给钟离昧回信一封:离昧,你的执着让我感动,你的痴情让我惭愧,可我不能辜负大王,所以你我之间终究有缘无分,赠你亲手缝制的香囊一个,以表妾意。日后修书可称呼乳名“小婉”,以免生疏。

吕雉放下笔墨,等字迹晾干之后折叠起来,连虞姬赠送给自己的香囊一块塞进了信封之中,招呼张大牛来到面前,悄声吩咐道:“天黑之后送到钟离昧将军手中,切莫让第二人知晓。”

“俺办事小姐直管放心!”

张大牛答应一声,接过吕雉交给的书信,在夜幕的掩护小悄悄出了吕宅,直奔钟离昧府邸而去,并顺利的交到了钟离昧手中。

没想到吕雉这么快就给自己回信,钟离昧难掩兴奋之情,马上拆开阅读起来,看完之后却如同遭到了当头棒喝,呆若木鸡。

“怪不得吕智迟迟不肯接受我的情义,原来她和大王有染啊!怪不得大王对吕雉这么关照,赠送了一座豪宅,原来是金屋藏娇啊!”

握着吕雉送来的香囊,钟离昧百感交集,喃喃自语道:“大王你不地道啊,如果你喜欢吕姑娘就把她纳了啊,养在外面无名无分算什么?若早知道你们之间的关系,我也不会用情至深了,唉……大王啊大王,你实在让末将失望啊!”

钟离昧越想越难过,越想越悲伤,想着自己这些年来为项羽赴汤蹈火,汗马驰骋,到头来连看上的女人都被项羽霸占,心中百感交集,忿忿不平。遂起身把自己的印绶与黄金全部封了起来,悬挂在梁上,准备单骑离开这个伤心的地方。

一脸彷徨的钟离昧在房间里无助的徘徊,最终还是不忍离开,天大地大自己又能去哪里?难道真的要为了一个女人和自己最钦佩的项王恩断义绝?

握着“吕雉”亲手为自己缝制的香囊,钟离昧又难以割舍,心中喃喃自语道:“她都把自己的乳名告诉我了,又为我缝制了香囊,可见心里亦是有我。或许她做了大王的情妇,有她的难言之隐吧?我当向大王求情,请大王把她赏赐给我。我这些年为了大夏浴血死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如果大王不答应的话……”

钟离昧一夜难眠,清晨之时提笔给吕雉修书一封:“小婉,多谢赠香囊之情,离昧一片痴情天地可鉴,当择日向大王求情,求他把你赏赐于我。若大王不肯,昧便此生再也不娶,就这样守着你变老,以表吾心。”

一脸疲惫的钟离昧唤来童子,吩咐把书信给吕雉悄悄送去,切莫让外人知晓,童子答应一声,拿着书信直奔吕宅而去。

吕雉看完之后嘴角的笑意更浓:“呵呵……钟将军啊,你还真是痴情,若不是你,我还真的无法扳倒虞姬呢!”

晌午过后,吕雉便乘车直奔大夏王府。

吕雉姊妹来到大夏已经多年,而且作为与王妃情同姐妹的闺蜜,吕雉享有不必通报,可以随意进出的特权。

车帘一挑,吕雉跳下马车,与守门的侍卫热情的打着招呼,笑吟吟的进了大夏王府,直奔后院寻找虞姬而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新小说: 大唐正衰公 寒门贵子 全能文艺兵 天宝风流 庶门 阳光大秦 幕府将军本纪 永历四年 民国的春秋 南国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