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召唤猛将 > 第1241章 一千二百二十九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第1241章 一千二百二十九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 / 1)

北海国境内,唐军大营。

范增在琅琊与蒯良、许褚分道扬镳之后快马加鞭,花了两天两夜的时间抵达了位于北海国平寿县城的唐军大本营。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汉魏激战的如火如荼,李世民也没有闲着,先是联合曹魏进犯徐州,接着又放出风声准备再袭江东,所有的一切只为了声东击西,真正的目的在于拿下青州,拔掉这根插在背部的芒刺。

但让李世民郁闷的是,以刘辩为首的汉朝军事集团根本不为所动,甚至没有向江东增派一兵一卒,反而派遣了冉闵、彭越、龙且、郭淮等人增援青州,导致唐军失去了最佳的进攻良机。

李世民见势不妙,趁着汉军援兵还没有抵达青州之际,立刻率领金弹子、李舜臣、渊盖苏文、李嗣源等猛将兵分三路,分别从成山头、黄县、东牟三地登陆青州,每支兵马五万人,猛攻沿海的东莱郡、北海国治下各县。

新任青州刺史萧何得知唐军来势汹汹,李世民亲自提兵来犯,一面修书向李靖和金陵朝廷求援,一面派遣廉颇、辛弃疾组织郡兵向东迎战。

廉颇手中的郡兵只有四万人,而跨海来袭的唐军多达十五万,双方兵力悬殊,廉颇不敢力敌,一面派使者联系胶州湾的郑成功水师,一面屯兵剧县拱卫青州治所临淄,据城死守等候援兵。

三路唐军在胶东一路披靡,连下黄县、牟平、昌阳、掖县、挺县、即墨、高密等二十余座县城,彻底掌控了北海、东莱两个郡国,将胶东半岛牢牢的掌握在了手中。

就在这时,让李唐集团意料不到的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先是乐毅、范离偷袭下邳成功,让曹魏一举占领了徐州的治所,让得到消息的李世民好不郁闷。

“真是便宜了曹阿瞒,我军倾巢而出,谋划了这么久到现在才拿下了东莱与北海,没想到曹军却一鼓作气连下沛国、彭城、下邳等地,白白为他人做了嫁衣,气煞我也!”

李善长建议道:“若非史敬思、李克用两支兵马牵制秦琼,曹军哪能这么容易得手?曹操现在有求于陛下,可派人向曹操索要一部分土地作为补偿!”

李世民还没有想好怎么敲诈曹操,就得到了李靖在南皮全歼曹彬,继而率领十八万大军直捣邺城的消息,顿时又替曹操捏了一把汗:“看李靖这架势准备直捣魏国都城,曹阿瞒这防御做的太差了,老巢十有八九会被李靖端掉!”

李世民一面观望冀州的变化,一面继续率唐军向青州腹地推进,与从渤海郡南下的李绩军团南北呼应,又接连攻克夷安、平昌、安丘、姑慕、淳于等五座县城。而李绩的大军也由渤海郡一路南下,连克乐陵、阳信、般县等地,饮马黄河,虎视黄河南岸的济南国。

就在这时,李靖攻克魏国都城,俘虏了曹操所有嫔妃与满朝公卿的消息迅速传开,再次震惊天下,就连李世民也是心服口服:“李靖厉害啊,简直就是刘辩的再世韩信,若无这样的人才辅佐,刘辩又怎能气焰嚣张的满世界开战?”

几乎与李靖攻克邺城的同一时间,卫青与鱼俱罗率领两万汉军跨过黄河抵达了济南国治所平陵,与死守城池的徐盛、魏无忌会合,使得济南国的兵力上升到了四万人,士气有所上升。

卫青一面在济南国组织防御,修筑工事,同时命使者召唤龙且、郭淮前来增援,二将率三万人马星夜疾驰,用了两天的时间抵达了济南国城外,合兵一处,声威更壮。

见汉军在济南国境内迅速的集结兵马,李绩不敢轻敌,率部跨过黄河,屯兵营县与卫青隔着八十里遥相对峙,同时派遣使者密切联络东路的李世民。

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冉闵也与彭越带领了百十骑抵达了临淄,见过青州刺史萧何之后,又赶来卫青大营助战。

卫青在北方用兵多年,对冉闵的武艺了若指掌,见了冉闵大喜过望:“哈哈……除了李元霸之外,唐军中谁是冉将军的对手?得将军助战,青州高枕无忧也!”

就在卫青厉兵秣马,在济南迎战李绩之时,秦琼与徐达也率领着杨六郎、尉迟恭、武松、秦用、麴义等人提兵十万,穿过琅琊北上临朐,屯兵朱虚县城境内,与剧县的廉颇互为犄角。

没想到汉军竟然采取放弃徐州死守青州的策略,出乎预料的调十万徐州兵团北上,再加上胶州湾的五万汉军水师,驻守济南的卫青兵团,廉颇的四万郡兵,青州境内的汉军暴增至二十六万,登时就让唐军的兵力优势化为乌有,不要说再攻克临淄、济南,甚至有可能被汉军形成反攻,收复失地。

“这盘棋下的真是一团糟糕啊,被曹阿瞒这个猪盟友拖累了!”李世民又是愤怒又是郁闷,拍着桌案大发雷霆。

就在这时,守门的校尉来报:“启奏陛下,门外来了一个头发灰白的老者,自称曹魏丞相范增,奉了大魏皇帝旨意前来,正在等候召见?”

“范增?”已经三十五岁的李世民双眉蹙起,沉吟一声,“我正打算向曹操兴师问罪哪,这范增来的正好,速速带进帅帐见朕!”

不消片刻功夫,虽然头发已经灰白,但精神依旧矍铄的范增大步流星的走进了李世民的帅帐,不卑不亢的施礼道:“唐国皇帝在上,大魏丞相范增这厢有礼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小说: 大唐正衰公 寒门贵子 全能文艺兵 天宝风流 庶门 阳光大秦 幕府将军本纪 永历四年 民国的春秋 南国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