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召唤猛将 > 第952章 九百四十二 媒神李元芳

第952章 九百四十二 媒神李元芳(1 / 1)

翌日,天色刚刚朦胧亮,刘辩就穿衣起床,在郑和的陪伴下前往太极殿早朝。

刘辩走后上官婉儿草草洗漱,急匆匆的赶往寿安殿拜见何太后:“母后,婉儿有要事禀奏!”

年逾四十的何太后身材高挑,风韵依旧,大清早起床之后正在贴身宫女的伺候下往脸上涂抹美容的花粉,听了上官婉儿的话便挥手吩咐:“好了,你们都退下吧!”

待几个宫女退出房间之后,上官婉儿这才忐忑不安的道:“母后,婉儿昨夜把怀了龙胎的事情告诉陛下了……”

何太后对着铜镜涂抹着脸上的花粉,不动声色的道:“告诉皇帝了?这是好事啊,何必愁眉苦脸?”

“可是……”上官婉儿一脸愁容,“可是纸哪有能够包住火的?万一露了馅,欺君之罪可不是闹着玩的!”

何太后踌躇满志的笑道:“婉儿莫慌,有母后给你撑腰,天塌下来有母后顶着,你不必忧虑。况且明年开春之后陛下就会远征巴蜀,迢迢千里,回来的时候你早就‘生’下来了,咱们母女联手,天衣无缝。”

上官婉儿叹息一声:“唉……母后的心意,婉儿感激肺腑。只是婉儿愧对母后的厚爱,嫁给陛下五年了,至今未能生下一子半女,不知太后你何苦对婉儿这么好?”

“呵呵……婉儿啊,你从八岁那年入宫陪在哀家身边,至今已经十三年有余,哀家一直把你视若己出,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把你扶上皇后之位,只是你这肚子啊……唉,实在不争气!”何太后把金簪插进发髻之中,半是解释半是抱怨。

上官婉儿抹泪:“婉儿一直把母后当做亲生母亲,只恨自己不争气,辜负母后厚爱了!”

何太后推开铜镜,起身道:“武如意背后的江东士族依旧强大,卫梓夫有卫青兄弟以及霍去疾撑腰,现如今又多了一个横空出世的甄宓,哀家若是再不替你想想办法,你如何竞争的过这几个女人?”

上官婉儿道:“母后对婉儿的好,婉儿铭记在心,但就怕事情露馅,惹得陛下龙颜大怒。况且从外面弄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进宫,被陛下封了王,将来又该如何处置?”

何太后面色冷峻的道:“当初我父亲只是个杀猪屠狗之辈,哀家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的登上了皇后之位,现在又做了将近十年的太后。这些勾心斗角的事情,哀家轻车熟路。我告诉你,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心狠手辣,我当初就是这样除掉了王美人!”

“婉儿不懂母后此话的含义,请母后明示?”上官婉儿故作迷茫的问道。

何太后沉声道:“都说‘疼幼子,宠长孙’,齐儿是哀家最疼爱的长孙,哀家不允许任何人威胁到他的太子之位。只有你登上皇后之位,才能确保齐儿的地位无忧,将来找个机会把从外面讨来的孩子除掉就是了。你做你的皇后,扶持着齐儿做他的太子,只有这样,哀家百年之后才会心安。”

上官婉儿心中一寒,肃身道:“婉儿谨遵母后吩咐!”

何太后正色告诫:“让你除掉养子,心中一定会有些不舍吧?但哀家以多年的宫斗经验告诉你,要想出人头地,必须心狠手辣,当断则断。别说区区一个养子,就是亲生儿子,该当做棋子的时候也要毫不犹豫的抛弃掉!”

“婉儿谨遵母后教诲。”上官婉儿再次肃身答应。

何太后继续道:“当然,哀家之所以费尽心机的想要把你扶上皇后之位,也希望将来百年之后,你要好好的照顾我们何氏一族。”

“若婉儿能够登上后位,一定会把南阳何氏当做自己的娘家。”上官婉儿信誓旦旦的向何太后表示忠心。

刘辩知道何太后比较疼爱太子刘齐,这使得何珅也愿意为刘齐效劳,遂派遣何珅前往青州一趟,前往王猛府上提婚,争取早日定下这桩婚姻。

“微臣愿为陛下奔波!”何珅欣然从之,带了聘书六礼,顶着凛冽的北风,离开金陵快马奔青州而去。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何珅离开金陵后的第二天,武如意就坐不住了。随着刘齐、刘御的势力不断被加强,自己的儿子渤海王刘治明显不是一个档次。

“陛下越来越偏心了啊,给刘齐讨了三个媳妇,给刘御讨了两个媳妇,我儿刘治过了年也七岁了,陛下为何不给他联一门婚事?”望着正在宫殿中玩耍的儿子刘治,武如意一脸幽怨。

旁边的宫女插嘴道:“陛下还把曹操的女儿曹懿许配给北海王了呢!”

武如意的首席侍女兰蔻纠正道:“曹操的女儿只能算是人质,严格来说不算联姻,许配给太子的曹嬛也是一样。若是明年和曹魏开战了,这两位小王妃的苦日子怕是在后头呢!”

武如意伸手打断了她们的对话:“好了,不要在这里聒噪了!陛下的儿子一大堆,可娘娘我只有两个儿子,既然亲爹不管,只好靠我这个母亲了。你们派人招顾雍大人来景宁宫说话!”

很快的,学部尚书顾雍就来到景宁宫拜见武如意:“不知德妃娘娘召唤微臣来所为何事?”

武如意开门见山的道:“陛下连续给太子刘齐,以及庐江王刘御赏赐了两桩婚事,却对治儿不闻不问。哀家多方打听,得知薛仁贵与柳氏的女儿薛金莲今年已经八岁,哀家打算托你上门提亲。不知顾尚书可否愿意效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最新小说: 大唐正衰公 寒门贵子 全能文艺兵 天宝风流 庶门 阳光大秦 幕府将军本纪 永历四年 民国的春秋 南国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