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召唤猛将 > 第830章 八百二十三 再添猛将

第830章 八百二十三 再添猛将(1 / 1)

看到刘辩连续拨出两路人马,几乎精锐尽出,卑弥呼顿时有点着急。

再次不经意的轻抚微微隆起的小腹,肃声道:“陛下,你还没有派兵东征信长呢,现在已是良将尽出,不知陛下打算派何人出征岛国?”

霍去病应声出列:“末将愿求一旅之师东征倭国,翦灭信长!”

凭霍去病的军事才能,横扫日本问题不大;但霍去病更擅长骑兵,在狭小的日本境内,威力却是会打折扣,因此刘辩并不打算派霍去病东征。

“杀鸡焉用宰牛刀,朕对霍将军另有重用,东征倭国朕会另择良将。”刘辩手抚胡须,婉拒了霍去病的请求。

为了避免刘辩给自己派遣几个庸碌无能的将领应付自己,卑弥呼干脆先下手为强,主动要求道:“徐公明将军南征北战,用兵有方,请陛下派遣公明将军率领一旅之师出征信长。”

在刘辩看来,徐晃的综合能力已经不足以担任军团主将,但他的将衔又极高,给谁当副将都不太合适;所以刘辩打算借这次机会把徐晃带回江东,让他以后和魏延、甘宁一样当个守备地方的主将,没想到卑弥呼竟然主动点将徐晃,真是哪壶不可提哪壶!

但既然女王点名徐晃了,刘辩也无法直接否决,这样会伤害徐晃的自尊心。

自从投靠大汉以来,徐晃劳苦功高,最早与林冲率领两万人南征,一路剿灭山越各部,进入了交州境内,之后卢象升爆表加入,构成了交州三人组。

三人齐心合力,把战线稳步向南推进,成功的抵御住了洪秀全、杨秀清率领的数十万太平军的入侵,稳定了南方局势。之后林冲护送陈圆圆北上金陵,却意外的在李元霸锤下丧命,而徐晃则依旧在南风混的风生水起;并与苏烈、卢象升一路向南开疆拓土,把大汉的疆域推进到了交趾,论功劳不在任何人之下。

凭借徐晃中等的天赋,能够做出这样的功绩,已经是超常发挥,所以在刘辩的心里对徐晃还是非常尊敬与器重的。这就是大汉的一头老黄牛,低调勤恳,朝廷需要这样的德才兼备的楷模。

“呵呵……公明将军,女王主动点你的将讨伐信长,不知道你意下如何?”刘辩抚须问道。

徐晃跨前一步,向卑弥呼致谢:“多谢女王器重,但晃出征交州已经五年有余,一千八百多个日夜未曾见到妻儿老小,故此想回江东与家人团聚一些时日,怕是有负女王所托了!”

“啊……五年没有与家人团聚了?”卑弥呼一脸的失望与惊讶,“真是让人遗憾呢!”

听了徐晃的话,刘辩的内心突然有种莫名的感动。

徐晃的功绩不显山不露水,不能像李靖、岳飞那样显赫耀眼,却在默默的为大汉尽忠,与家人阔别了一千八百多个日夜,是时候让他回家休养一段日子了。

“公明劳苦功高,朕准许你回江东休假三个月!”刘辩正襟危坐,给徐晃放了个长假。

看到卑弥呼一脸失望,刘辩莞尔笑道:“女王休要担忧,我大汉良将如云,谋士如雨。朕派戚继光率领俞大猷与周泰,另外再把田元皓派过去做参谋。除了戚继光麾下的四万水师之外,朕再拨给他两万人马,从交趾扬帆出海,与夷州的陆伯言两路进军,足以战胜信长。”

“戚继光?能打的过织田信长么?”卑弥呼难掩失望之色,心道不派徐晃出马派霍去疾也行啊,这戚继光无名之辈,能有多大把握战胜织田信长?

刘辩踌躇满志的道:“女王尽管放心,这戚继光虽然名气略逊一筹,但水战能力极强,而且善于对付信长这样的倭寇,有他与陆伯言配合作战,定能帮助你重新夺回倭岛。”

刘辩已经做了决定,卑弥呼也别无他法,只能郁郁寡欢的道:“既然陛下如此自信,那妾身也只能静观其变了,希望戚继光、陆逊不要让我失望。我准备动身赶往交趾,随同戚继光的大军一起扬帆向东,返回倭岛,联络旧部,里应外合,争取早日翦灭织田信长这个逆贼。”

刘辩笑道:“从苍梧去交趾还有一千多里路程,女王就不必跋山涉水了。朕另外再派出一支兵马,与你向东奔南海郡治所番禹,从那里扬帆入海,与戚继光、陆逊三路并进,共伐信长。”

听说还有一路兵马,卑弥呼这才转忧为喜,施礼拜谢:“我当陛下就派出六万人马呢,原来还有一路,妾身在这里拜谢了!”

刘辩高声召唤赵括出列,命他率领两万汉军,另外再把从周瑜、裴行俨手底下俘虏的三万多太平军编入队伍里面,发给甲胄兵器,跟随出征,充作炮灰。

听说要让自己单独统率五万人马,赵括大喜过望,长揖到地谢恩:“多谢陛下器重,小臣一定不负圣望!”

刘辩之所以让赵括单独统率一支兵马,自然是为了让赵括刷属性。

现如今大汉各路诸侯已经形成气候,赵括除了打打山越、太平军这样的流寇之外,其他任何骨头都啃不动。即便是最弱的赵匡胤、刘裕、刘备等势力,赵括也没有任何胜算;在这种情况下,派赵括到日本去“打怪升级”,说不定能够把赵括培养起来。

赵括目前的统率值上升到了91,单独统率一支兵马算是马马虎虎,刘辩必须给他配上几个副手。目光扫了一圈,最后落在贺齐与站在最后面的司马昭身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小说: 大唐正衰公 寒门贵子 全能文艺兵 天宝风流 庶门 阳光大秦 幕府将军本纪 永历四年 民国的春秋 南国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