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宋》/春溪笛晓
第九十二章
自从梅尧臣把王雱拎去印书所一起审核新书, 其他直讲也获得了灵感, 轮到自己当值那天时不时捎带上王雱。
如今王雱对印书所的运作有了大致了解, 这是官方刻书的地方, 印刷器材都是最好的, 人手也充足, 唯一遗憾的是, 印的书少了点,堪称是“非圣人之言不印”。
这谁是“圣人”细论起来又得撕一波,像王安石和司马光所写的什么《杜甫诗选》《杜牧选集》, 印书所这边都是不印的,更别提王安石那两本接近大白话的普法教育读本!
这就导致印书所的器材时常闲置。而匠人呢,因为是入了籍的, 拿死工资, 干多干少到手的钱都一样,自然乐得逍遥。
王雱跑印书所的次数多了, 不由打起了它的主意来。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随便印点什么多棒是不是?
王雱说动了苏轼, 两个人拿着炭笔在纸上写写画画, 交流着自己的想法, 最终草拟出一个基础方案,一人一份, 分头去拉人入伙。
王雱先游说了自己的几个室友,又游说了自己的同班同学, 接着拿着有共同签名的策划书跑去找梅尧臣他们, 如此这般如此这般地说完自己的构想,然后瞬也不瞬地望着直讲们,等他们答复。
梅尧臣几人传看完王雱写得井井有条的策划书,说不心动是假的,王雱的计划中,需要跑腿的、太过繁琐的活儿,都已经有人认领了,他们几个直讲只要看看稿、选选题就好,若是自己偶有佳作,也可以印在这《国风》上。
《国风》这名字也起得极好。
风,可以是风潮、风骨、风采,若当真能引起风潮、树立风骨、展现风采,如此文刊,绝对能在文坛之中掀起疾风骤雨!
国之一字,口气虽然大了些,咱也可以解释成“国子监”对不?既为国子,办个《国风》又有什么不对?
梅尧臣倒是对王雱写的那几个选题标准微微皱眉,要求入选文章表达的思想要自由、进步、进取、开放、不空谈、不虚想。
这些词乍听之下有些怪,细想又觉得字字都戳了不少人的短处,不少人不就是守旧又顽固,光空谈不注重实践吗?
梅尧臣等人没立刻答复王雱,而是把他打发走,回头再说。
直讲们关起门来又是一通讨论。
这《国风》还有一大好处,改改国子监的风气。
在座之人中,许多人入国子监后都颇为头疼,主要是学生之中有两类难搞的——
一类是崇尚“西昆体”,所谓的西昆体,是指一类文辞华丽浮艳但缺乏真情实感的文章,乍一看,诗文写得花团锦簇,好不漂亮,实际上什么都没说。
此文体一出,风靡数十年,经久不衰。
另一类是崇尚“太学体”。到庆历新政年间,在太学讲学的石介等人强烈抨击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能把虱子都写得美丽动人的文体,结果把太学生给带歪了,走向另一个极端:求新、求怪、求“险峻”。
总之,文章写得佶屈聱牙,一般人根本看不懂!
“西昆体”就是从一本《西昆酬唱集》流行起来的,梅尧臣敏锐地察觉到若是能把《国风》办起来,绝对是整顿国子监文风的好机会。
王雱的策划案被众人递到了范仲淹手里。
正好又逢上休沐日,范仲淹坐在暖炕上翻着策划案,始作俑者王雱正乖乖巧巧地坐在一旁,和范纯粹他们一并看书。
范仲淹敲敲矮桌,示意王雱上前,把策划案搁桌上,问道:“你搞出来的?”
“不是我!”王雱脸不红气不喘,“是我和子瞻兄他们一起琢磨的,我不是出主意的人,我只是这些主意的搬运工,负责整合所有人的意见。”
范仲淹挑出那篇近似于“创刊语”的选稿要求,搁在最上头:“这谁写的?”
“我写的。”王雱见被范仲淹单独挑出来,依然镇定自若,“都是大家提出意见,我给统一写里头。对了,还有部分内容我借用了一位前辈的想法。可惜我只是偶然看到这位前辈的文稿,那会儿还小,没注意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王雱煞有介事地把稿子其中一部分内容给范仲淹划拉出来。
“哦,哪位前辈?”范仲淹奇道。
“叫陈/独秀。”王雱肯定地答复。
陈/独秀同志在创办《新青年》的时候提出六点要求: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然后《新青年》上陆陆续续刊登了这些内容:某个图书馆管理员投稿提倡体育,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讨伐歌颂贞操现象、提倡妇女解放,并和其他刊物你来我往地进行激情辩论……
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理科生,王雱是没什么创办这类正经刊物的经验,只能当一个搬运工。
王雱目光澄澈,表情镇定,丝毫没有说谎的迹象。
既然王雱已经说了“忘了是哪本书”,范仲淹也不再多问。
“太学体”的出现也让范仲淹有些头疼,他本来是反对西昆体的,可也不希望文坛走向另一个极端。
范仲淹沉吟片刻,答应了办《国风》。
王雱一脸腼腆地望着范仲淹:“那您是不是可以帮忙约个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