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兵棋推演结束之后。
秦三爷和秦大风事后进行了一场闭门谈话。
结束之后,秦三爷以族长的名义宣布。
即日起,下赵村所有六岁以上孩童都需要入学启蒙,没有例外。
学堂里现在跟着夫子学兵法的学生,从军之前所有的开销也有村里负责。
这样一来,人数就多了不少。
学堂有些容纳不下。
于是翻修学堂学堂就成了重中之中。
原本按照夫子的意思,在学堂前的空地再盖几座草屋即可。
不过,被秦大风拒绝。
儿子有句话说的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茅草屋哪能维持的了百年?
要盖就盖好房,能用很多年的好房!
于是,骊山山脚下的一个旱垣被单独划了出来。
这里将是学堂的新址。
下赵村有钱吗?
没钱。
但无所谓,秦大风有钱啊。
黑板和粉笔现在已经逐渐打开销路了,卖的很好。
家具生意虽然还没有正式上市,但估计利润不会太低。
至于盐利?
半成的盐利,每月可得黄金千两。
这么些钱,捐个学校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于是,村子里的剩余劳动力就开始把旱垣变成了巨大的工地。
秦大风也不吝啬,在老三的要求下,凡是参与建筑新学堂的劳动力。
除了管两顿饱饭之外,每人每天还能得一斗粮食或者等价秦半两。
于是,下赵村除了学堂里的学生,但凡是能行能动的都来工地帮忙了。
过了两天之后,夫子一声令下,学堂的学子也齐齐出现在工地之上。
秦大风看着手上的图纸有些为难。
掏空的大校舍一次要盖二十间,每间都要保证可以容纳五十名学生。
配套的学生宿舍也要盖上,四人间,八人间两个户型。
教职工的家属院,要做到绝对舒适,比如这样典雅的四合院就挺好。
再然后,食堂,操场,实验室,办公室。
总之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工程。
怪不得这小子不让圈围墙,这围墙一圈就他娘的逾制了呀。
“算了算咱村适龄的学子总共也不过百人,有必要做这么大的学校吗?”
秦禹把手背在身后,看了看眼前忙碌的人们。
“有必要啊,这里不仅仅是三爷爷口中的村学,更是大秦的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官学。”
“没理由做这么大,咱家不欠大王的。”
秦大风淡淡的说道。
“可是想要活的舒心一些,就免不了要进入大王的视线。
大哥和我注定不会是一个碌碌无为之辈,走进大王的视线是迟早的事。
最后是眼珠子还是眼中钉就不知道了。
嬴姓赵氏有杀功臣的传统,我要在那之前,尽可能的给自己和家人打造一个庇护所。
学堂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秦大风眼神明亮,看了看自己的儿子。
然后指着黑布说道。
“爹觉得这个校舍还应该再扩大一下范围,旱垣上的空地也不长粮食,多占一些也不碍事。”
盖房所需要的砖石木料都不是问题。
秦大风走了一趟咸阳。
就带回来老少三十个匠户。
这里头有会制砖坯的,有会挖窑的,有会烧窑的。
建房子的匠户是秦王宫里专门负责宫殿翻修的。
木匠也是。
这其中有一个匠户据夫子说看身上的配饰应该是墨家的一个核心弟子。
只是不知道为何会沦落成一个低贱的匠户。
秦禹不管这些。
墨家的弟子在这些匠户中,就是总工程师的存在。
有这样的人把关,一定会让学堂的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这些人都归少府管辖,说白了都是秦王嬴政的家奴。
平时的工作除了服务秦王宫之外,就是在咸阳城给那些受嬴政赏赐的官员贵族建府邸了。
建学堂这样的事情还是第一次干。
“秦大人,这些匠户就交给您使用了,贾内侍交代过只要人不死就行。”
带队的宦官一脸谄媚。
虽然他不懂为何宫中内侍首领和黑水台白洛会对一个农夫如此客气。
但轮到自己身上,小心对待结个善缘总是没错的。
秦大风虽然不太愿意和这些内侍宦官打交道,但面子上还算过得去。
一锭金稞子让年轻宦官的脸顿时笑的和菊花一样灿烂。
“来来来,都往这边儿来,我们小郎君要训话。”
下河村的闲散人士二狗子,在看过那场精彩的兵棋推演之后,被秦禹的用兵如神所折服,现在已经成为秦禹最忠实的狗腿子。
一群匠人三三两两的聚集在一个高台之下。
一身武士劲装打扮的秦禹摸了摸头,有些牙疼。
自己只不过是想和那个墨家弟子聊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