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泉别院虽然舒适,却也不能多待,他们还是在半个月后起驾回了皇宫。
这一年是洪武十七年。
原本一直疾病缠身的徐达还没死,李文忠倒是先病逝了,
年仅四十六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算是英年早逝。
镇守北方的大将此刻又变成了宋国公冯胜。
冯胜是冯国用的弟弟。
冯国用曾建议朱元璋定都应天,以争天下,后被朱元璋采用,在功臣庙位列第八。
可惜,同样英年早逝。
在攻打山阴之役中,以暴疾死于军中,被追封郢国公。
而冯胜则协助朱元璋征战天下,战功赫赫,被封为宋国公,成为明朝开国六公之一。
他喜欢读书,通晓兵法,颇有军事才能,洪武五年,征讨王保保,在这场战役中,徐达、李文忠战不利。
只有冯胜斩获甚众,风头直接盖过明朝开国第一名将徐达和李文忠。
朱元璋下诏表彰德隆望重的勋臣,冯胜在八人中,位列第三。
如此人物倒也能镇得住北边。
而且冯胜和朱雄英还有着不一样的关系。
冯胜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开平忠武王常遇春长子郑国公常茂,也就是朱雄英的亲舅舅。
另一个则嫁给了朱元璋第五子,朱标的胞弟周王朱橚,这个是朱雄英五叔。
也就是说,冯胜的两个女儿,一个是他舅母,一个是他叔母。
冯胜同样是个朱雄英爷爷辈的人。
北地军事不是朱雄英该担心的事情,他现在正想着怎样拿到自己的第一份权力。
虽然朱元璋已经将他推上台前,但朱雄英也知道自己现在接触大臣的时机还不成熟。
所以除了勋贵,外戚,太监,这些人有所接触,他跟外臣并没有什么联系往来。
虽然是太孙,虽然最受宠,但皇帝的权力是绝对不允许触动的,哪怕你是继承人。
所以,他一直以爷孙情分跟朱元璋相处,让爷孙情大于皇帝和太孙情。
有时候哪怕故意惹他生气,事后他也会感到温暖。
然而,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倒是让太子朱标有些头痛。
应天府街头巷尾竟然有些关于他的流言,说什么皇帝不喜这个太子过于宽仁,说他不类己;更有甚者说皇帝大肆屠戮功臣就是为了以后太子好上位。
还煞有介事的编了个故事,讲皇帝曾把一根棘杖丢在地上,让太子去捡。
上面都是刺,太子面露难色。
这时,朱元璋拿起棘杖,用手撸掉上面的刺说,我替你把这些刺削掉,再交给你!
更加严重的是有些人说他,“明有日月,时有二主,天下乱矣。”
此番种种,都摆明了针对太子。
朱元璋从未猜忌过自己的大儿子,他已经让锦衣卫毛骧去查这件事情。
不过,为了规矩和避嫌,朱标主动放权,自己把自己圈禁在春和宫不再过问政事。
今日太子朱标同太子妃常洛华落座,朱雄英和弟弟妹妹们也坐在一旁。
说起来他们这一家子好像还是第一次在这个时辰一起用膳,或者说这个时辰大家见面的次数都少。
毕竟朱标平常这时候不是在谨身殿陪朱元璋批阅奏章就是在文华殿见朝中大员。
氛围有点沉闷,朱雄英见状用哨声招来空空。
空空在皇宫自有专人看管喂食,平常见不到它见不到朱雄英的时候都会在皇宫里到处窜跳。
因为至今没惹出什么事来,朱元璋和朱标也就放任了。
果然,这个美猴王一来,大家的情绪就高涨起来了,尤其是几个小的,更是叽喳的叫个不停。
好不容易用完膳,朱标也不用去忙着处理政事了。
父子对视一眼,默契的走向侧室。
“英儿,有事要问为父?”
“父王看起来很轻松。”
朱标由衷的笑笑,“确实。自从丞相被废,中书省也被撤,我要处理的政事太多了。
父王做不到你皇爷爷那样把治国理政甘之如饴,这段时间我太累了。
趁着这段时间,就当是休息休息了。”
“父王不担心?”
一脸轻松的朱标,看着朱雄英;“我担心什么?我该担心吗?”
其实,当朱雄英一听到这些流言就猜到有人想要搞事,第一个想到的幕后主谋便是燕王朱棣。
这是知道历史未来的下意识反应。
不过,当他仔细考虑过后又排除了这种可能。
为了争夺皇位无所不用其极肯定是必然的,但是散播当朝太子,还是有着常务副皇帝权柄的太子的流言。
这招太下作,更是愚蠢。
有心追查的话,处处是破绽,得不偿失,根本不可能像是朱棣的手脚。
相比于朱棣,秦王朱樉的可能性还要更大一些。
他是朱元璋次子,朱标胞弟,明代九大塞王之首,幼年聪慧,严毅英武。
就藩西安府,节制西北军事,西北征伐之事也有权参与,算的上能征善战。
他比朱标强的就是有军功这一点。
若是朱标被废或者出了什么问题,他上位的可能性最大。
另外,让朱雄英更感兴趣的一点,朱樉的正妻是元朝名将王保保之妹,也就是武侠小说中赵敏的原型。
不知道这个参杂着武侠的大明世界,赵敏原型是不是真的赵敏,那明教上一任教主算什么,不知怎么突然有种八卦的感觉。
这都扯远了。
当朱雄英将自己的分析全盘托出的时候,朱标仍然面色如故,只是笑意更甚,
“英儿也觉得父王宽仁怯懦吗?”
“当然不是!”
朱雄英很肯定的回答。
大明第一太子靠的可不仅仅是朱元璋的宠爱。
朱标的心机手段也绝对是顶尖的,能和那群如同老狐狸般的开国功臣们玩心机不落下风,还能够让他们折服的除了朱元璋外,还有谁。
也就是朱标了。
要知道,洪武四大案,除了蓝玉案外,他直接参与了三个,要不是文臣们吹捧,他哪有宽仁的声名,更不要提怯懦了一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