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这边正兴致勃勃的看着秘籍,太子朱标所在的马队那边,却是出现了一阵骚动。
“你们保护好太孙,要是我回来太孙殿下有丝毫闪失,就砍了你们的脑袋。”
“是,义父。”
蓝玉赶忙上马,太子安危事关江山社稷,要是事后知道蓝玉在太子遇到危险的时候没有及时去救援,几颗脑袋都不够朱元璋砍的。
即便是他拿朱雄英做挡箭牌也不行。
还未习武的朱雄英很有自知之明,并没有冒然的去凑热闹。
他转过身来,观察了一圈保护他的将士。
从这七个紧紧跟随在蓝玉身边的副将校尉对蓝玉的称呼上,就可以知道这七个人是蓝玉在军中收养的义子。
朱元璋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收义子,不过当他打下应天,已经确定要一统天下的志向后,便停止了这种行为。
古时候大人物收干儿子,是个一本万利的买卖。
若是去过关帝庙,会看到关帝塑像背后站立的两员大将。
一个是贴身保镖周仓,一个是他最器重的儿子关平。
这个儿子便是关羽收养的义子。
古代的将帅大多喜欢收养义子。
分析其原因不外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人和人的亲密程度是靠血亲或姻亲维系的。
在残酷的战场上,这种关系就更为重要,所谓“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自己的儿子是最放心的。
可是一个人生育能力有限,就是广纳妻妾,也不可能太多,而且不可能一一养活。
朱元璋生了几十个儿子,已经是很了不得了。
况且这些儿子要么年龄太小,要么有可能是个纨绔子弟,不能堪当大任。
尤其是军旅中,死人的事情是常有的,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冒着生命危险冲锋陷阵,老爸有点于心不忍。
乱世用“物竞天择”的规律给筛选一遍,而那些乱世中能幸存的孤儿呢,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长大,生存能力极强。
这样的人,完全可以培养成担当一方大任的将军。
他们父母早亡,四处流浪,只求能有口饭吃,苟全性命而已。又因为受尽了颠沛与欺凌,对别人给的恩惠格外感念。
一旦被某个头领收为义子,大多会誓死效忠。
后人评价元末头领广收义子,是“以为将帅之储备,或为监军。皆看中其忠诚度”。
认干爹、收义子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很普遍的现象。
实际上是将没有血亲关系的人用“拟血亲化”、“准血亲化”的方式固定下来。
比如说过去农村里,两家人相处很好,那做好朋友不是很好吗?
不行,朋友关系太不靠谱了,总觉得不太牢固。
要么就对个娃娃亲,你家闺女许配我家小子。
如果双方没有条件结成儿女亲家,怎么办?
那就认干亲吧,你家孩子叫我干爹,两家就有了虚拟的血亲关系。
好像不这样做的话,那种投缘的好朋友关系就会不稳定,叫人放心不下。
朱元璋广收义子便是这个道理。
让那些被收养的孤儿,为自己卖命,光给他们恩惠还不够,必须有父子的名分。
这就是为什么朱元璋让外甥都改姓朱,按着朱家辈分起名“朱文忠”。
这外甥本来就够亲的呀,外甥半个儿呀。
可是外甥毕竟是外姓人,让他成为义子,不是显得更亲密吗?
沐英、何文辉原来叫朱文英、朱文辉,大明建立后因劳苦功高,皇帝特赐恢复原姓。
恢复原姓在皇权时代,是莫大的殊荣,说明给他光宗耀祖的机会了。
但“义子”毕竟不是自己生的,战争中让他们领兵打仗没必要像对亲儿子那样担心安危,朱元璋义子在革命尚未成功时牺牲的不少。
而那些九死一生活下来的义子呢?
天下一统后,又担心他们能力太强、功劳太大,危及自己亲儿子的江山。
李文忠在朱元璋的功臣中,列第三,仅次于徐达、常玉春,自己又有皇帝义子加外甥的这层关系,可他非常低调。
他死后,他的儿子李景隆还是卷入了朱家叔侄的江山争夺战。
先是带领南军,奉表哥建文帝之命,北上讨伐表叔。
等表叔朱棣的部队打倒南京城时,又反戈一击,开门投降。
沐英是众多义子中下场最好的。
他很早就去守边疆,远离了宫廷斗争,得以免祸。
马皇后死时,他哭到呕血的程度。
几年后太子朱标又死在朱元璋前面,他又伤心大哭,因此得病去世。
早年他在朱元璋帐下,干爹要求严格,动不动就处罚这些义子,全靠慈祥的义母马皇后和仁厚的大哥朱标说情,减轻处罚。
对一生依仗的两个亲人的死,从亲情来说,哀恸是自然的。
另一个因素大约是以后朝廷里少了两个可以维护自己的重量级人物,对干爹朱元璋的暴戾,义子们恐怕比天下臣民了解得更透彻。
别看沐英已经开府建衙、威震西南,可还是害怕喜怒无常的干爹。
朱元璋二十多个义子,建国后活着的寥寥数人,要说老朱为了他亲大儿朱标没做什么手脚的话,朱雄英是不会信的。
军中收义子的现象很是普遍,可是像蓝玉这么离谱的还只有他一个人。
据说,他在军中义子的数量达到了一千多个,各个身居要职的校尉、将军皆是蓝姓,错综庞大的关系令人咋舌。
这也是后期朱元璋要诛杀蓝玉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那上千个义子一个没跑掉,全都陪着蓝玉被砍了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