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中官员也来劲儿了,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些很有折辱意味,毕竟败者就是要狠狠的踩在脚底下,大明此刻武力强盛,官员同样较为强势。
在古代,弱国何止无外交,连生死的自由都没有。
何况云滇之地自古便是华夏版图,这一次只能算是收复失地。
当然也有希望能宽待段氏的。
毕竟段氏在云滇经营数百年影响颇大,若是做的太过分或许会引起地方的动荡,而且大明王朝威服四海又是礼仪之邦,做得太过未免有些小家子气。
朱元璋听了一会儿看向儿子问道,
“太子,你怎么看?”
朱标看了一眼坐在御座上的儿子,对自己父皇如此宠爱孙子心中有些吃味,但同时也为儿子得宠高兴。
然后,躬身说道,
“儿臣听闻段家崇道信佛,治理地方也是推行黄老之治,且段世此人德行纯雅,云滇百姓颇爱之,并非伪元梁王那般残暴。
儿臣以为还是以抚为主。”
朱元璋满意的点头说道,
“嗯,那就按太子说的办。”
不待众臣讨论,老朱直接一锤定音。
“圣上圣明,太子仁德!”
商讨好一切事务后,众臣退去,朱雄英则一直待到现在。
当他从头到尾听完议事,才了解到这些人要讨论的重点根本不是段氏受降仪式如何的问题。
而是大军得胜归朝,诸将士封赏的问题。
“标儿,你亲自出城迎接。”
朱标微微一愣,随后回答道:“儿臣,知道了。”
不过,又问了句,
“所以,父皇决定了,让他来接替徐叔叔?”
朱元璋认真的点点头,然后将乖乖坐在一旁的朱雄英抱在怀里,温和的说道,
“英儿,明天让你父王带你去阅兵,你可敢去?”
惊喜,这是他心中的升起的第一反应。
他没想到老朱会让他跟着朱标一起出城迎接傅友德得胜归来的大军。
这几年一直在皇宫中,从未出过宫门的他,更不用想出城了。
难掩激动心情的朱雄英赶忙应声答道,
“敢,孙儿当然敢,我大明王师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孙儿早就想要一睹我大明铁骑的威武风范了。
更何况我可是皇爷爷的亲孙子,洪武大帝的嫡孙哪里有怕的道理!”
老怀大慰的朱元璋哈哈大笑,“咱大孙说的有理!”
爷孙俩都很高兴,只有朱标在苦笑。
“爹,英儿还小,不用这么急吧!”
听到这话的朱雄英顿时有些急了。
“甘罗十二岁为相,霍去病十七岁领兵打仗,我乃洪武大帝嫡长孙,自当比他们都厉害。”
瞧见自己儿子振振有词,他也不好解释,只说了一句,
“你不明白!”
不明白?!
不,他当然明白,他很清楚老朱的意思,也理解朱标的劝阻。
朱元璋让他与太子一同迎接得胜归来的大明王师,其实不仅仅是想让他提前见识见识军队和那些桀骜不驯的武将们。
更重要的一点是,他这一亮相所代表的政治意义。
自此过后,他便正式进入大明的政治舞台上了。
“好了,就这么定了。”
老朱手一挥,朱标也不再说什么了,毕竟是自己的儿子。
心情大好的朱雄英哼着不知名的调子,轻轻松松的准备回春和宫。
饶了好大一段路才将激动的心情平复下来。
等冷静下来后,便思考起文华殿老朱父子说的话来。
朱元璋是准备让傅友德接替徐达的位置镇守京师,看来徐达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啊。
其实,早在去年,李文忠便已经接手徐达在北平的职务了,而徐达则因为伤病回到了应天。
一方面是养病,另一方面是镇守京师。
可一直在府邸养病的徐达不仅病情没有好转,还有着越来越严重的迹象。
朱雄英记得徐达就是明年去世的,现在算算也是时日无多了。
这次傅友德回京,看朱元璋的意思,是想让他代替徐达留守京城,起到镇守京师的目的。
傅友德以勇猛精进闻名,既是一员猛将,又有着难得的帅才,即便比不上徐达常遇春那也是稳进朝中将领中的前五了。
这等大将足以独当一面。
无论是北上南下都可以保证大明疆域的平稳。
最关键的是傅友德没立山头,这可能是因为他早年曾在陈友谅麾下任过职的原因,当然更多的应该是性格原因。
毕竟傅友德是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前主动投奔的。
那时候陈友谅的势力可远远大过朱元璋,后来在一次与陈友谅的战役中一处战略要点被汉兵占据,诸将相互观望,不愿前进。
傅友德率数百人一鼓先登,面颊虽中一箭,并未因此退却,拔箭再战,继而肋下又中一箭,仍不为所动,血流透甲依旧冲锋在前,最后数百人拼到仅剩数十人终夺高冠山。
从此后傅友德就成了朱元璋最信任的将领之一。
不过当时傅友德不过是凭着一腔血勇,跟当时将星璀璨夺目的开国六公相比并不起眼。
可到了这个时候,徐达病重,常遇春、邓愈已死,汤和年老,沐英和蓝玉年岁尚浅,资历不足。
唯有李文忠能压他一头,可他现在在北平镇守,防御蒙元。
如此之人,本就受上位者的喜爱,更何况他三儿子傅让还是朱元璋的亲卫。
这次傅友德的功勋累计起来也够封公了,但是往上在加什么头衔就看他是不是简在帝心了。
而且,老朱让太子亲迎,也是意义非凡。
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如此擎天玉柱老朱是打算要将其安放在儿子的东宫党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