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瓦底江是从中国大横断山脉发源,往南流经全缅甸而在仰光附近出海的。她是缅甸的母亲河,灌了两岸大片的土地,哺育了缅甸的人民,在缅甸具有神圣的地位。此时的江边,天上的金黄色的云彩已将宽阔的江面映照成金色。不久,“落日熔金”又转成了鲜红的彩霞,刹那天地间已被彩霞的红色浓罩,连江水也成了橙红色。景色异常壮观。曾有一首缅甸民歌:“晚霞映红伊洛瓦底江,这是多么美好的时光”伊洛瓦底江的晚霞确实名不虚传,色彩相当绚丽。
在东枝通往曼德勒的土路上,一支有两万多人规模的缅族义军熙熙攘攘地朝前走着,他们穿着各式各样,有小襟衫、喇叭裤,也有长袖褂子的,倒是手中拿的武器有不少是英国的马尔。这支部队是现任义军大将军萨丹度的近卫军,原本就是勃固的羽兵,曼德勒失陷后,跟着萨丹度逃到东枝。
萨丹度一脸傲然地看着麾下这些羽兵,在下缅甸与英国人的战斗,萨丹度见识到了英国火器的厉害。所以左宗棠把缴获的英军武器交给义军的时候,萨丹度便借着他大军指挥之便,把这些武器大半拨给了自己手下的羽兵,只留下一些旧的、坏的枪支给其它各族义军。
现在整个缅甸还有哪一支义军比的上自己这些羽兵手里的枪多,就是英国人也不用惧怕。他倒不认为下缅甸地失败是他策略不当。他是班都拉的子孙,怎么可能有指挥失误的时候,那都是因为英国人有这些火枪,现在自己也有了,拿下曼德勒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到时候恢复王都,自己就是整个缅甸的“博尔汗”(英雄),凭着自己家族的荣光和驸马的身份,就是继承王位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此时这些义军士兵的脸上满是轻松写意。好像去攻打曼德勒就是郊游一番,一路“阿玛”、“阿度”地叫着,士兵也勾肩搭背,时不时凑到一起点上点烟草叶子抽了。就这样。一支军队根据路地宽窄保持着队形向前走着,士兵推推挤挤的,突然前面传来嘹亮的歌声:。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着我战时吟,”
整一片藏青色军服出现在那些缅族义军的眼里。这些军服是上海、无锡、苏州、杭州等地地十多家纺织厂连月赶制的。专门适于缅甸气候的夏装。虽然是一、二月份,但缅甸的温度时常高达三十度以上。这些军服上面虽然没有任何军队地徽标。但整个缅甸的义军都知道这是天朝的部队。
正在开进的是大清陆军刘铭传部,这支部队奉左宗棠的命令开往密沙,替缅甸义军打通通往曼德勒的道路。关于发动曼德勒战役,光复缅甸王都,左宗棠已经给关绪清去了电报,关绪清地意思是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拿下曼德勒这个上下缅甸地重心,可以和东枝构成一道完整地防线,北部枯门岭山区和东部掸邦高原都将得到这条防线的保护,而光复王都也可以鼓舞缅甸军民地士气;同样,占领曼德勒也会使得一直行踪不定、处身于暗处的大清军队在英军面前,使得英军有了一个确定的进攻方向,有利有弊,一切由左宗棠拿主意。最后左宗棠决定协助缅甸义军,速战速决,能拿下曼德勒固然好,拿不下就尽快撤出来,所以通往曼德勒的紧要之处都是由大清陆军把守的。
此时,那些缅族士兵看着帝国军,露出复杂的眼神,有羡慕、有嫉妒、有敬畏。他们同样在行军,但无疑有天壤之别,三人一排,按建制走成一块,建制与建制之间有明显的缓冲区,沉静的表情、整齐的军歌给人一种威武的气势。而那些武器更是这些义军见都没见到过的,铮明刷亮的毛瑟,扛在肩膀上像小炮一样的加特林机枪,在土路上压出深辙的75mm克虏伯行营炮,金陵制造局生产的57mm江宁迫击炮,还有挂在战士腰间的手榴弹。
这时两支队伍在一个“人”字形的岔口相遇,缅族士兵不由自主让出了路来。
萨丹度骑在一匹南亚特有的那种矮脚马上,感觉到队伍突然不动了,不由把鞭子一甩骂道:“怎么不走了?天都要黑了,难道睡在这鬼地方不成?”
一个羽兵从队伍前方策马跑回来道:“将军,见面岔口碰到天朝的军队,所以停下来了。”
萨丹度听了把牛眼一瞪,劈头盖脸就是一鞭:“什么狗屁天朝军队,是清狗,老子的祖先也和他们打过仗。你们给我去把路抢回来,硬挤也把他们挤开。”这些清国人又想抢功劳,上次打东枝没赶上,这次曼德勒的油水不能再让清国人捞了去。在他看来,清国人之所以能轻松打败英国人不过是靠着他们的火器,现在自己手里也有了,那些英国人一定土崩瓦解。
接到命令的缅族士兵顿时乱哄哄地向刘铭传部冲去,令刘铭传部原本整齐的队伍不由一滞。此时在附近行军不只有刘铭传部和萨丹度的近卫军,还有掸族的一支义军,这支义军走在土路两边的田埂上,只不过他们这么做是自愿的,因为刘铭传部的重武器实在需要一条路来运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