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阴曲氏,再捉李景隆,最后勾肩搭背,跟李文忠论战友兄弟情义。
徐达一套连招,耗油跟,阿杜跟,摆摆布鲁跟,硬把亲事定了下来。
至于辈分问题,顾不得了。
紧接着,魏国公府的家仆、管事、亲兵来到曹国公府外,以极为强硬的态度,将一切求亲之人赶走!
反正han国公李善长没女儿,有女儿他也没脸结亲,没人敢跟徐达叫板。
直到中午,在魏国公府吃了顿定亲饭,李景隆才被放出来,虽然满心的不愿意,但是发型没乱。
出城来到草庐,就见桃林外也是人山人海,不过不是求亲的,也没人愿意,把自己闺女嫁给刘伯温,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头。
这些人是来求点评的。
明初时候,著名的大儒有浙东四先生和诗文三大家。
四先生是:宋濂、刘伯温、章溢、叶琛。
三大家是:宋濂、刘伯温、高启。
章溢、叶琛、高启都已经过世,现在仅存的大儒只剩宋濂和刘伯温。
换句话说,熬死其余三人,当世儒家,以宋濂和刘伯温为尊!甚至可以说,俩人掌控了文人学者的话语权。
只要是他们看好的文人,点评过的诗词文赋,立刻满大明传扬,跟流量明星比也不差。
就算没有《字典》的事,每年过年,也会有很多文人,以拜年为借口,带着自己的诗文、画作、策论、文赋等等,来求点评。
更何况,今年宋濂搬到草庐,跟刘伯温一起过年。
人就更多了。
来到草庐门口,发现门外贴着一副上联,仆从说的清楚,对出下联请进,对不出请回。
上联:五行金木水火土。
这对联看着浅显直白,其实非常难。
首先,根据对联的规则,上联有数量词,下联也必须用数量词,还不能重复。
其次,数量词五和后边的金木水火土是对应的。
所以,无论用什么数字来对,要么少于五,要么多于五,对联七个字,字数根本合不上。
李景隆看着上联,突然想起一个典故。
相传北宋年间,辽国来使,苏东坡接待,这辽使有意为难,就出了一个上联:三光日月星。
跟刘伯温的上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东坡大才,自然难不住,对下联:四诗风雅颂。
不是苏东坡少说一本书,而四诗确实只有风雅颂三个名字,因为雅分为大雅、小雅两本,合称四诗。
除此以外,还可以对两朝兄弟邦,六脉寸关尺,九章勾股弦等等,五个字怎么都好说,但刘伯温那是五行七个字!
这一下,把门外所有读书人都给难住了。
李景隆思索片刻,提笔写道:七音徵羽角宫商。
立刻就有读书人说道:“七音是七个音符,你写的不对!”
李景隆问道:“哪不对?”
读书人刚要说法,然后愣住了。
我擦!
七音可不就五样么!
宫、商、角、徵、羽,对应现代音符1.2.3.5.6,缺4和7,原因是这两个音叫变徵、变宫。
七种音符确实只有五个名字!
读书人作揖行礼,说道:“小公爷大才,吾等佩服。”
进得草庐,五人围坐,品茶聊天。
除了刘伯温、宋濂、朱棣、罗贯中,还有一个位年轻人,李景隆不认识。
刘伯温看见李景隆,哈哈大笑,说道:“咱们这位名动京城,被满城勋贵抢亲的小公爷来了。”
“老师,您就别嘲笑我了。”
磕头拜年,领过红包,李景隆也在一旁坐下。
宋濂问道:“你是第三个对出下联的。”
他指向朱棣,说道:“燕王对的是一统东西南北中。”
李景隆点头赞道:“不错,大气豪迈。”
宋濂又说道:“罗贯中对的是七窍眼耳口鼻舌。”
李景隆又赞道:“精致,人体七个孔,五个名,也不错。”
宋濂还没说话,那位不认识的,已经洋洋自得,说道:“在下对的是,四角生旦净末丑。”
这就有点牵强了,戏剧中,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合称四角儿。
末是老生,应该划归在生角儿中,单独拿出来不算错,但比起朱棣和罗贯中对联,差距一目了然。
李景隆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他得意什么,只觉得这人有些自视过高了。
“这位师兄是?”
宋濂说道:“这是小徒方孝孺。”
擦!
原来是你啊!
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乃是建文帝朱允炆最倚重的亲信,再加上李景隆,那就是建文朝四大水货!
甚至可以说,就是这四人,败坏了朱允炆的大明江山!
后世对方孝孺多有美化,但只要认真读,认真想,不难找到这个水货的蛛丝马迹。
首先,书上说,方孝孺师从宋濂,聪明好学,机警敏捷,为同辈所推崇。
如果真是这样,那方孝孺也算有本事。
洪武十五年,1382年,方孝孺25岁,正当壮年,被举荐给朱元璋。
书上说,朱元璋很欣赏他,告诉太子朱标,这人你能用一辈子,然后让方孝孺回家继续读书......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孝孺35岁,又被举荐给朱元璋,朱元璋说,还不是用他的时候。
从记载中,品出味来了么?
如果朱元璋真的欣赏方孝孺,为什么两次举荐,相隔十年,不让他当官?
要知道,朱标是洪武二十五年去世的!
朱元璋说方孝孺能让太子朱标用一辈子,然后直到朱标去世,不让方孝孺当官,留着给太孙朱允炆?
朱元璋未卜先知?
扯蛋!
纯粹往方孝孺脸上贴金!
再说建文朝的忠臣。
连中三元的黄观,在朱棣攻破金陵,朱允炆火烧皇宫之后。黄观的妻子自杀殉国,他办理好妻子的后世,跳江自杀。
镇守济南的铁铉,被捕后,朱棣割下他的鼻子喂给他吃,铁铉说,忠臣孝子之肉,当然好吃!然后被油炸而死。
户部侍郎卓敬,假意投靠朱棣,金銮宝殿当庭行刺!因为这件事,还酿成了壬午殉难的惨剧!
朱棣连杀建文帝大臣一百二十人!
甚至台州有个樵夫,没读过书,不知道姓名,当他听说建文帝自焚的消息,跳河自杀,殉国!
这些人,哪一个不是铁骨铁骨铮铮的好汉?哪一个不是忠臣?
可是方孝孺呢?
朱棣兵临城下,是他力劝朱允炆守金陵,甚至说出了君王死社稷的话!
金陵没守住,朱允炆皇宫自焚,方孝孺在自己家里被朱棣抓了。
他劝朱允炆死,然后他不自杀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