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到达山海关后。
让袁可立坐镇山海关,自己则直出广宁。
一是要过去宣旨,撤了王化贞;二是要实地查看防务与边军情况。
按原来的轨迹,熊廷弼到任后,请调全国兵马二十万支援辽东,意在收复辽沈两城。
并列了八条要求,天启皇帝全准了。
而这次。
朱由校在孙承宗出发前就定下了宗旨:在辽东坚守一年!
这完全是两码事。
一个是收复失地,一个是守住防线。
所用的兵马数量那就完全不同了。
孙承宗在完成了他的调研后才宣的旨。
“王化贞,你回京待用吧,这里交给老夫了。”
并当天接管了防务。
还修书一封,让锦衣卫护卫上任的人带了回去。
朱由校在书房里。
展开来信。
眉心舒展。
“果然老道,有的人天生就是会打仗,哪怕之前是个教书先生。”
“王承恩,拟旨。”
“着,登、莱、天津水师两万尽归孙承宗节制,户部筹集粮草、兵部调拨器械、工部征集工匠三千人入山海关,国库调拨白银一百万两任由孙承宗支配。”
以上是孙承宗提的三个要求。
比起熊廷弼当时提的八条少多了,至少支援人数就从20万降到了2万。
当看到孙承宗要工匠三千人的时候,朱由校就猜测得出。
他要就地征兵了。
利用难民失去家园后对后金的仇恨,拉出一支特别能打的队伍来。
拉队伍怎能没钱了?
所以一百万两,说给就给!
反正现在国库里几百万两还是有的。
“送到内阁票拟,尽快落实。”
这的确也是孙承宗心中所想。
将大量的难民征集起来,能当兵的当兵,不能当兵的做工,修城堡,打兵甲器械。
这样还能防止大量难民流向京师。
难民有工做,有兵当,也不至于会饿死。
如此安排之后,辽东防线定能守住一年,辽南不会失。
当年是怎么造成广宁惨败的?
一是主动出击,二是带兵的最高将领孙得功早已偷偷地投降了后金。
把六万大军带入了敌人的埋伏圈。
当时,在平阳桥遭遇后金军,刚刚交锋,孙得功和参将鲍承先领头逃跑。
原驻镇武的刘渠、原驻闾阳的祁秉忠,在沙岭野战中战死,祖大寿逃往觉华岛,原驻西平守将罗一贯待援不至,与参将黑云鹤也战死。
当时熊廷弼在辽东还有十四万兵,就因为赌一口气:“看吧,叫你别主动出击,非要出,败了吧。”
然后一个神操作。
带着大军及十万户百姓,撤回山海关内。
让整个辽南二百余里疆土,不战而让了出去。
明末,汉奸多,争权夺利、互相拆台的更多。
这次孙承宗提前上去,将带来很大的改变。
不久。
文震孟求见。
“皇上,大明时报创刊号的文章选定出来了,还请皇上定夺。”
朱由校拿着一叠厚厚的文章,仔细的查看起来。
有歌颂大明的,有说新帝上位百废待兴的,有提及边关战事的,还算中肯,没有太多批判的东西。
“这些文章都写得不错,可是老百姓爱看吗?”
“皇上,自古文章皆如是,还请皇上赐教。”
朱由校一撇嘴。
“家国情怀的要有,风花雪月的也可以有,另外,跟农民有关的更要有。”
“这样吧,我给你拟定一题,作为首版文章,大白话:大力开荒种土豆,家中有粮心不慌。”
文震孟差点想笔出声,但是给憋住了。
笑皇上,找死吗?
“文震孟,我跟你说,农民可看不懂之乎者也,越大白话,越顺口溜他们就越能听明白。”
“现在天灾不断,主粮欠收,而土豆已经南洋传入大明,《本草纲目》对马铃薯已有记载,此物种植快,抗旱,而且对地没要求,在山洼子上随便刨一块地就能种,若没粮食吃的时候,此物能救命。”
文震孟听后心里猛然一震。
没想到小皇帝心思如此深远。
的确。
土豆传入神州才几十年,仅东南沿海有种植。
北方及西部地区,根本就不知土豆是何物,甚至是富人的餐桌上才会出现。
土豆是好东西。
这种一年到头可连续生长,切成块放阴冷地方发芽后,埋土里就野蛮生长的东西,能救活了不少人。
大明小冰河期,若大力推广土豆,能少死不少人。
另外,玉米在1531年就进入了神州的广西,距今已有90年,但仍未大面积种植。
“文震孟,我给你一个差事,每一期大明时报,必须拿一版出来,推广马铃薯、甘薯或玉米,这不是小事,说不定大灾之时能少死上千万人。”
什么?
文震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些作物,居然有如此大的效用?
但,皇上怎么说。
他就怎么做。
在古代,为什么有各种起义与战乱,不就是没饭吃嘛。
吃得饱,饿不死,谁会没事干冒杀头的风险起来造反?
真的要感谢哥伦布在一百年前登上美洲大陆,不然,还真不好解决。
朱由校想着是不是该找个人来推进农业种植。
可惜李时珍三十年前就不在了。
不然,他绝对是最佳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