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地初建,百废俱兴。
那日朱高煦和方孝孺就军政,刑狱,民生各方面细细讨论过后,又微服出巡了数次。
而经过这数次的微服出巡。
朱高煦算是有效地了解了封地内的大致情况。
他在心中勾画的宏伟蓝图也随之越发清晰,心中也越发明亮。
......
根据以方孝孺为首的政事堂统计。
现如今。
朱高煦封地直属的汉人聚居地中大概有二十七万余户,一百一十万余人口。
其中大多数人是因为充军或者支边而被朝廷调来。
除此之外,还要再加上朱高煦安置在沈阳城内外周边的三十万流民。
总的来说。
短时间之内,朱高煦已经有足够的人口满足他对劳动力的需要。
而在此期间,伴随着政令通行。
汉王封地内猛地燃起了一股基建之风。
诸多民生水利工程,以及各地土城扩改为石头城的计划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
这日。
汉王府前院,政事堂。
王府长史方孝孺正向朱高煦汇报着封地内的诸多情况。
“殿下,如今百姓的情绪高涨,民心可用。”
“诸多水利工程的建设,城池的营造皆已步入正轨。”
朱高煦淡淡点头,而后提问道。
“工程用的粮食呢?”
“能否坚持到下一批粮食的到来?”
朱高煦并没有被这个好消息冲昏头脑。
他心中很清楚。
如今各种基建工程的建设就在于这一批批从关内、关外运来的吃食。
管饱。
对于这个时代的大明百姓来说就是最有用的赏赐。
这也是以工代赈的关键点。
方孝孺没有迟疑,直接回道。
“殿下放心,粮食足敷使用。”
“沈氏商行的大掌柜沈华很是尽心,他送来的牛羊鸡鸭鱼鹅以及各种粮食有很多。”
“虽然工地上每日靡费甚巨,但依旧足以支撑。”
朱高煦闻言,嘴角悄然勾起,轻笑着调侃道。
“如此甚好。”
“若是本王掏光了家底还不够吃,那本王可就要上街去讨饭了。”
方孝孺笑着附和。
“那下臣愿与殿下同去。”
君臣相视一笑,气氛融洽。
玩笑了一阵,朱高煦轻笑着提醒道。
“对了,顺便替本王告诉沈掌柜。”
“不要太小家子气,也不要心疼那点粮食。”
“本王向他保证,将来他能赚钱的地方还多着呢。”
说起来。
这沈华和当初洪武年间的首富沈万三还有点关系。
当初沈万三还没被洪武爷流放到云南的时候,沈家的生意可是号称遍布天下。
就连南直隶应天府城都是靠他修了三分之一。
而沈华则是沈万三旗下的一个心腹伙计。
本来两人是没有交集的。
这也是碰巧了。
就在朱高煦七岁那年。
他算是无意间帮衬了一把沈万三的三次子,同时也是沈氏家族代表的沈旺。
而沈旺为了表示感谢。
在得知朱高煦需要一个能帮他处理财务的掌柜时,沈旺将沈华送给了朱高煦。
后来的事情就顺利成章了。
沈华是个实在的人。
沈万三还活着的时候就忠心耿耿。
这下为了报答朱高煦对沈家的大恩,他甚至直接认主。
从掌管人身自由的掌柜,变成了朱高煦一人的家奴。
要知道,大明可是礼法治天下。
沈华这一认主,生杀大权便皆操控于朱高煦一人之后。
若是背主。
光是人们的唾弃,这沈华就活不下去。
当然。
朱高煦也没有轻贱沈华的这颗忠心,给了他充足的信任和自主权。
仔细地想一想。
这些年除了一些超前的商业思维和皇族这块牌子,朱高煦基本上没帮沈华什么。
但沈华依旧以一己之力硬生生建起了沈氏商社。
论规模虽然比不了沈万三,但放眼整个天下也是一手之数的巨商大贾。
单是这一点,沈华就值得朱高煦的尊重。
因为,沈氏商社虽以沈氏命名,但实则东家只有一个。
那就是朱高煦自己。
忠之一字,沈华便是最好的诠释。
一提起沈华。
突然间莫名的,朱高煦倒是有些想念那个沉默寡言喜欢做实事的中年汉子了。
这几个月来。
朱高煦一声令下,倒是快让他跑断了腿。
回来之后得好好犒劳犒劳他。
朱高煦暗暗上心。
不过也就在政事堂内的气氛正轻快之时,坏消息突然而来。
“殿下,建州卫有异动!”
一名头戴青铜恶鬼面具,身高寻常的消瘦身影手持令牌,直入天策卫环护的政事堂。
朱高煦闻言,眉头顿时皱起,眼中冷光闪烁。
“阿哈出?他这是活腻了?”
...........................................................................
PS:新人新书,求各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