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没钱寸步难行啊!
“父皇,儿臣所言,一点也不夸张。”
“普天之下,人有尊卑贵贱之分。千百年来,士、农、工、商四类人,彼此间界限分明,难以逾越。”
“父皇可知,世界上有什么东西,可以把这四类阶层不同的人联系在一起吗?”
朱标问道。
朱元璋思索一阵,给出了答案:“非教育不可。”
朱标又说:“千百年来,教育和知识往往为士大夫和贵族门阀所垄断,由此百姓处于蒙昧之中,难以启智。”
“到了我大明一朝,虽然寒门子弟可以参加科举,但其中真正受益者,终究还是少数。”
“商贾和工匠身份低下,再加上朝廷不允许他们参加科举,如此一来,获取教育的途径就更少了。”
“所以,儿臣才想到改革科举,让大明子民,都能因教育而开智。国家才能因此走向富强!”
“父皇,教育才是兴国之本啊!”
朱标虽然很想说科教兴国,但这年头科学技术还没有引起重视,他老爹未必明白这一点。
但教育就完全不同了,朱元璋出身贫农,他比历史上任何一位君王都要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朱元璋听完,顿时龙颜大悦,笑道:“标儿,看来你比咱想得还要远啊!”
“不愧是咱的好儿子!大明江山交给你,咱日后也放心了!”
朱标有些哭笑不得,他老爹怎么总想着传江山啊?
难道皇帝宝座烫屁股?
“标儿,刚才你提到了士农工商四类人,咱问你一个事,你可得如实交代。”
“父皇请讲。”
“咱这的大明朝刚立国不久,国祚未稳,士农工商四类人,朝廷一个也不能忽视。咱问你,你若是当了皇帝,打算如何治理这些子民?”
朱标说:“士农工商四类人,士族阶级最难应付,上至朝廷重臣,下到贵族世家,都有这些人的影子。”
“就目前来说,商贾们反倒是最好处理的一批人。现在的政策协商会,不就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吗?”
“以往历代历朝,无一采用的不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可最终的结果又是什么呢?强如大汉盛唐,也不过延续了两百多年.......”
朱标这几句话,顿时让朱元璋陷入沉思中。
自秦皇一统天下后,千百年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可是没有一个王朝,能运行超过两百年的时间!
朱元璋想不明白,在他之后的帝王也想不明白,他们受限于时代的目光,难以认知到这一点。
但,朱标很清楚。
根本原因,就在于阶级固化!
王朝存在的越久,士大夫和贵族阶级把控和垄断的社会资源越多。
这么一来,剩下的三个阶级,就会陷入资源枯竭中。
这就是为什么封建王朝末期,各种起义造反层出不穷的原因。
所以,朱标的想法就是,打穿阶级固化,让阶级之间,流通起来!
“父皇,如果农民、商贾和工匠也获得了和士大夫一样的教育资源,那么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朱标忽然问了一句。
朱元璋何其聪明,很快就反应过来:“长此以往,士农工商四类人,彼此间将成为竞争对手!”
“而皇族却可以周旋其中,牵制四个阶层的斗争......”
朱标的想法,完美的阐释了斗争和矛盾的本质。
封建王朝为什么活不过三百年?
因为三百年内,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就会积累到极点,就会爆发不可调和的斗争。
现在,解决的方法来了——朱标把原本两类人之间产生的矛盾,平均分摊到四类人里面......
资源平摊给你们,要打架你们去打,跟皇族没关系,皇族只负责分配资源!
最后,朱标总结道:“所以,要改变教育资源分配的结构,就非得从科举改革开始不可!”
“父皇,我们现在赋予商人一些权力,这完全开了千百年来的先河!”
他顿了顿,又说:“我们现在既然给了商人们一些权力,为什么不能给农民和工匠一些权力呢?”
朱元璋听完,身躯一震,沉思良久,恍然大悟道:“吾儿真有治国不世之才!咱听你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朱标谦虚道:“父皇过誉了,毕竟虎父无犬子嘛。”
朱元璋哈哈大笑:“这话咱爱听。”
“不过还有一件事,咱得提醒标儿......标儿的想法虽然妙得很,可要实现你说的一切,都要钱啊!”
“朝廷根本拿不出更多的钱,让更多人获得教育!”
归根到底,国家缺钱,什么事也办不了。
尤其是现在大明才刚刚立国,岁收本来就少得可怜,再加上边关天天打仗,那烧钱的速度,简直难以想象......
“唉,说到钱,朕还有一件头疼的事。”
朱元璋拍了拍脑门儿,随后让身边太监拿来几封奏折,说:“标儿,你先看看这些奏折吧!”
这几封奏折贴了红边,显然其中的内容十分重要,非皇帝阅览不可。
朱标接过奏折,心里一阵无语。
他老爹这是要让他提前行使皇帝的权力?
他翻开奏折,匆匆阅览一番。
奏折大意很简单,那就是,边关粮饷告罄,十万火急!
边关将领蓝玉和汤和二人,为这事一连发了十几道奏折催促朝廷。
难怪他老爹为此头痛不已!
大明刚建立时,中原、江南、闽广地区虽然归属明朝,但其他地方,还被大大小小不同的政权占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