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讲给你听。”
时安伸了个懒腰,活动了一下筋骨。
“好!”
“时先生,您有所不知,近日您教我的那些,比我家里面那些老师十几年教的东西,高明出太多!且还很实用!”
站在木榻之前,朱瞻基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此时此刻,在他心中,时安的地位,已然几近追平朱棣!
而同一时间,一墙之隔的监室之中,朱棣和朱高炽二人,也正在感慨时安超前敏锐的眼光,和独特鲜明且犀利的想法。
“老大啊,时安于你,如虎添翼啊。”
“往后你可要礼待他。”
本想张口向父皇恳求赦免时安的朱高炽,听到朱棣此言,心中明了。
转口答道:“是!”
“没想到朝廷衮衮诸公都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三两句便分析的如此透彻!”
从震惊之中回过神来,朱棣的脸上竟有几分兴奋隐隐发散而出。
看到时安一次次提出的高明之策。
朱棣的心情,已然不是一开始得知大明国祚只有两百年时,惊愕而又难以接受的模样。
相反,在学到了如此之多的新知之后,朱棣的心情,除了激动,便是感谢。
目光闪烁,这位马上天子恨不得立即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直接开始大干一场!
只要这些政策能够得到良好的推行下去,他朱棣便能够在有生之年处理完内外所有隐患!
届时,他势必能够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个更为强大的大明!
激动的同时,再结合起之前道衍的卦象。
此刻,朱棣已然对此前的猜想信服了大半!
“这个时安,势必就是上天派来帮助我的!”
“有此人襄助,何愁不能成为千古一帝?”
想到这里,朱棣只觉心潮澎湃,“腾”的一声便是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回宫!朕要找内阁那几个好家伙好好问问!”
双手背负,朱棣心潮澎湃,匆忙从朝监室走了出去。
朱高炽不敢怠慢,将自己的笔记尽皆整理一番,如同至宝般小心放进袖袍之中,连忙朝着朱棣的背影,追了上去。
……
不多时,自诏狱而出,朱棣便回到了武英殿。
虽然时间已经来到了下午,可朱棣却没有急着休息。
反倒是马不停蹄,直接再次召来了内阁次辅,杨荣。
“微臣杨荣,参见皇上!”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不消片刻,杨荣便再次来到了武英殿。
而其手中拿着的,正是中午之时,朱棣交给他的策论摹本。
“杨卿!朕今天让你看的策论,看的怎么样了?”
坐在龙椅之上,朱棣看向下方的杨荣,眼眸中颇有几分期待和好奇之意。
“回禀皇上!臣一直在文渊阁认真诵读此篇策论,直至刚才,已是整整读了七遍!”
闻声,杨荣指了指手中的策论摹本,平日里喜怒不惊的他,言语之间,很是激动。
“哦!你读了七遍?”
“看来你是很喜欢这篇策论了,快说说,这上面的政策,你当如何?”
朱棣眼中闪过一抹笑意,随即摆了摆手,连忙开口问道。
“哈哈!”
“依微臣看来,这篇策论上的所有政策,不仅能够推行,而且适用于全国,算得上是实实在在的国策啊!”
杨荣花白的胡子剧烈的抖动了起来,激动的解释道。
“启禀陛下,这篇策论所涉及到的强国富民之策,无论是裁撤冗食冗官,亦或大兴边屯牧场,还是革新盐法之策,都是具体可行,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若能顺利推行下去,带来的良性结果远不如此啊!”
“此篇策论之高明,微臣自愧不如!只得做一下无关紧要的填补,还请陛下过目。”
一边说着,杨荣将手中的摹本和自己的抄本尽皆呈递了上去。
从掌事太监的手中接过,朱棣翻开一看,上面除却原本的策论之外,更多了不少来自杨荣的批注。
这些批注或有对细节的填补。
但更多的,则是这位次辅大人阅读时的心情。
震惊,赞叹,喜爱,钦佩……
仅从字里行间,朱棣轻易可以看出,杨荣对于这篇策论的高度认同和肯定。
“不错!”
“杨卿,你真是有心了!”
朱棣欣慰的笑了笑,对于杨荣激动的反应,并没有太大的意外。
毕竟,这样一篇放眼长远的策论,连他看了都震撼不已。
不过,还未等朱棣再度开口,下方又传来了杨荣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