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库增加三倍,那是什么概念?
虽然大明建国不久,百废待兴,朱元璋下令减轻民负,国库收入不丰。
即便如此,国库每年也有将近三千万石的赋粮,折合银钱也有百万两之巨。
增加三倍就是说,海舶每年能带来三百万两以上的收益。
这可能吗?!
朱允炆摇头道:“兄长,不是我不相信你,而是你说的这事太匪夷所思。”
郑和道:“朱兄,可有证据能证明海舶能带来如此大的利益?”
当然能证明,可朱涛不打算说。
因为他知道就算他说了也没用。
据他所知,明朝早期的几个皇帝都以维护祖制为己任,主动解海禁几无可能。
就算朱棣上台,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那更多的是为了宣示国威、巡视万邦,政治目的为主。
直到嘉靖年间,倭患、银荒,民间开海禁的呼声此起彼伏,朝廷不得已作出决断,开禁海一事才成真。
正由于耽误了这百多年,宋代以来昌盛的航海事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放眼整个世界,大航海的时代潮流浩荡奔涌。
几十年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从那一刻开始追赶。
想到大明错过了最好的时期,朱涛不由叹了口气。
看到朱涛叹气,朱允炆问道:“兄长,为何叹气?
朱涛打了个哈哈道:“没什么,没什么!”
朱允炆继续道:“兄长,海舶一事怎么会让国库充盈三倍?”
他是皇太孙,事关大明的财富极度关心。
朱涛摆了摆手道:“什么三倍四倍,都是我酒醉胡说,当不得真!”
说完,拿起桌上酒壶给朱允炆、郑和倒满。
朱允炆、郑和看出来朱涛言不由衷,不想深谈,二人只得作罢。
可在二人心中,开禁海一事却埋下了种子。
郑和打定主意,喝完酒就把今日朱涛所说上报给他主子朱棣。
朱允炆心中全是开海二字,酒喝到嘴里全无滋味。
就这样,三人各怀心事喝着闷酒,酒局草草结束。
……
第二日一早。
思考一夜的朱允炆顶着熊猫眼、哈气连天的去上课。
上课的老师是方孝孺。
看到学生朱允炆这个模样,他气不打一处来,冷哼道:
“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殿下却尤胜先贤,读书读的觉都忘了睡了!”
听到老师嘲讽,朱允炆小脸一红,赶紧低头认错。
方孝孺冷哼一声,继续上课。
说来也巧,今日方孝孺所讲正是禁海一事,
“殿下,可知为何我大明要禁海?”
朱允炆满脑子都是开海,那里听得进去禁海,摇了摇头表示不知。
看到弟子不知,方孝孺便开始长篇大论的说起禁海的缘由。
元朝末年,义军四起,朱元璋最终独占鳌头,登上大位。
但在朱元璋开国之时,当初参加造反的各种势力并没有全部归顺。
张士诚、方国珍两支武装力量逃往海岛或邻近海国,成为对朱元璋登基后的一个威胁。
然而对于大明来说,当时最主要的威胁来自逃往蒙古的元朝残余势力。
于是朱元璋将重点军事力量放在北部边疆,防卫和追剿并重。
而东南海疆的反抗势力威胁还在其次,出于轻重缓急的选择,使得当时朱元璋对于东南海岸线上的敌对势力,只能采取防守政策,这便是朱元璋禁海的根本原因。
在一个就是当时的倭寇已经比较猖獗,导致朱元璋不得不启用身患重病的汤和前去负责海上防务。
因此朱元璋“片板不许入海”的禁海令,其实只是防止临海居民与不愿归顺的“逆贼”相通相济,是一种临时性的军事政策。
说了半天,方孝孺有些口干舌燥。
那知道,朱允炆却道:“方师,我怎么听人说禁海利大于弊。”
方孝孺一听,勃然大怒,喝道:“禁海一事只有利,哪来的弊?何人胡说八道,颠倒是非?!”
“方师,如果开海可以让我大明国库充盈三倍,这不是礼吗?”
方孝孺站了起来,骂道:“殿下,此谬论何人所教,真是气煞老夫。”
看到方孝孺气得胡子都飞起来,朱允炆有些害怕,小声道:“是我一个朋友说的。”
方孝孺喝道:“殿下,你友身在何处,老夫要去教训这个狂徒!”
.....................
.....................
求鲜花,求评价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