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兄,我败了!”
郑和坦然道。
虽然他是个宦官,没了小弟弟,气魄却不输好男儿。
朱涛摆了摆手道:“不过是马兄大意了,这一场你我平分秋色。”
郑和摇了摇头道:“技不如人,败了就是败了,没什么好说的。
对朱兄的武艺我是真心佩服。”
这句话他真是发自内心说的。
郑和虽然二十出头,可他自幼就随大军出征。
近年来又成了燕王朱棣的心腹,见过的高手数不胜数。
然而,在他看来,眼前的皇太孙的身手是独一档,普天之下已无敌手。
见对手心悦诚服。朱涛哈哈一笑道:“马兄,不打不相识,今日你我一醉方休。”
“就依朱兄,不醉不休!”
郑和随声喝道。
一场大酒过后,皇太孙和三宝太监成了好朋友。
四天后,朱棣接到金陵城传回来的鸽信。
信上主要说了朱涛无敌的身手,看罢,朱棣对姚广孝说道:
“看来这个朱涛真是皇太孙。“
姚广孝点头道:“殿下所言极是,看来这个皇太孙和他外公一样。”
朱棣说道:“大师,接下来该怎么做?”
姚广孝诡异一笑道:“接下来就看陛下表演了!”
自己老爹要出手了吗?
朱棣神色一动。
……
三月初一。
紫禁城,奉天殿。
百官云集,人声鼎沸。
今天是半月一次的朔望朝。
所谓的朔望朝是朝会的一种。
朱元璋建立明帝国后,把朝会分为大朝和常朝。
大朝一般在正旦、冬至和万寿圣节时举行,为礼节性的朝会。
常朝分为朔望朝和日朝,其中朔望朝顾名思义,一般在农历初一、十五举行,朝会上文武百官聚集。
日朝则是皇帝真正处理政务的朝会。
今天恰逢初一,正是半个月一次的朔望朝。
随着司礼监公公的一声唱喏,朝会开始。
因为朱元璋废了宰相一职,政事散于六部。
因此半个月一次朔望朝极其忙碌,六部纷纷上本奏请。
两个时辰后,朱元璋处理完六部的奏请。
群臣都暗自出了一口气,以为朝会结束。
毕竟换了谁站了两个时辰也吃不消。
就在这时,龙椅上的朱元璋说道:
“众卿先别忙,朕还有一事。“
众臣一凛,纷纷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道:“离清明还有一个月,朕准备回乡祭祖。”
原来是打算回乡祭祖,众臣放下心来。
朱元璋登基以后,基本每隔几年都会回老家凤阳祭祖,众臣都习以为常。
朱元璋接着说道:“这一次祭祖朕不打算自己去,而是让人替朕前去。“
听到这里,众臣也不以为常。
前几年太子朱标在世,就替过朱元璋回凤阳祭祖过几次。
众臣纷纷把目光看向站在百官右首第一位的太孙朱允炆。
祭祖这种大事除了皇帝朱元璋,作为法定继承人的太孙朱允炆当仁不让。
朱允炆也把胸脯挺的老高,等着爷爷召唤自己。
可朱元璋接下来的话却把偌大的奉天殿引爆了。
“这一次就让宁王替朕回乡祭祖。”
什么?宁王祭祖?
众臣睁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东宫伴读黄子澄率先反应过来,走出人群说道:
“陛下,宁王去祭祖于理不合。“
其余文官纷纷点头,赞成黄子澄的看法。
宁王是谁?
是个比太孙还小的毛头小子。
今年刚十五岁。
去年刚刚给的封号,连就番都没有,他凭什么去?
朱允炆听完小脸憋得通红,准备要跟朱元璋请命。
那知道,朱元璋一声冷哼道:
“怎么?宁王不是朕的儿子?他为何不能替朕回乡祭祖?“
黄子澄还有争辩。
朱元璋喝道:“退朝!”
说完,转身就走,留下一群懵逼中的大臣。
……
一个时辰后东宫。
太孙朱允炆一脸不服气的坐在正中。
太子妃吕氏坐在下首。
黄子澄、方孝孺、齐泰等铁杆太孙党也都在。
吕氏冷声道:“众位大人,今日之事你们怎么看?”
方孝孺脾气火爆,又向来遵守礼制。
“宁王祭祖不和礼制,这件事我方孝孺拼了命也让陛下收回成命。”
黄子澄和齐泰摇了摇头,朱元璋是谁,说出去的话且会轻易收回。
齐泰说道:“如果拼了性命能让陛下收回成命,算我齐泰一个。”
黄子澄也说道:“陛下一向谋而后动,看来很难了。”
方孝孺大怒道:“难道就这么听之任之,那我等不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齐泰、黄子澄都沉默不语。
吕氏突然说道:“各位大人,或许有一人能让事情出现转机。”
“谁?”
方孝孺三人一起问道。
吕氏缓缓吐出三个字:“刘三吾。”
.......................
.......................
求鲜花,求评价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