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洛阳后,郑克臧突然奇想要去看看中岳嵩山。作为至高无上的封建帝王,他的意志理所当然的得到了立刻贯彻,于是一行人便在偃师拐了个弯,随后进入登封境内。
嵩山地处中原,东西横卧,为伏牛山之余脉,上古时候被先民称为“外方”,夏商时称“嵩高”、“崇山”。《国语?周语》称禹之父鲧为“祟伯鲧”,“崇高”之名缘结于此。《史记》中记载:“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据东汉班固在《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唐武则天封禅嵩山时,曾一度改“中岳”为“神岳”。不过自北宋以来,俱称中岳嵩山至今。
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接五代京都汴梁,西连九朝古都洛阳,素有“汴洛两京、畿内名山”之称。于奇异的峻峰,宫观林立,故为中原地区第一名山。历史上曾有三十多位皇帝、一百多位著名文人亲临嵩山,更有神仙相聚对话的洞天福地的传说。《诗经》上也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
嵩山连绵十余(新制)里,期间号称有七十二峰,不过,郑克臧没有太多的余暇来欣赏山川美景,因此自是不可能一一都走到了,唯一的选择就是在其中找寻几个重点来看看。
郑克臧圈定的景点是嵩山最具代表性的中岳庙、嵩阳书院和少林寺。
可是登封知县看到这份行程单当即就傻了眼,这位从清廷反正的知县也算是老土地了,生怕郑克臧乘兴而去扫兴而归的他当即哭丧着脸向正州(郑州)知府杜耕报告道:“府尊,中岳庙的大殿及两侧偏殿早在前明崇祯十四年就遭大火焚毁了,至今尚未修复,圣驾恐怕只能看到太室阙了??????”
从东宁一介小吏熬到四品黄堂的杜耕当即就色变了:“为什么不早说,如今怎生是好!”
登封知县无言以对,杜耕稳了稳心神:“算了,算了,这是也怨不得你,先下去吧。”
知县如蒙大赦般抱头鼠窜,杜耕愤愤的咒骂了一声,但不得不把矛盾继续上交。
就这样知县告诉知府、知府告诉都督,最终由都督中州等处行尚书台大臣顾同山禀报到了郑克臧的耳里,对于本地父母官们的紧张,郑克臧只是宽容的笑了笑:“倒是朕给地方添麻烦了,如此就去掉中岳庙和嵩阳书院,只去少林寺吧。”
顾同山舒了一口气,正欲谢恩,冷不丁就听郑克臧问到:“朕翻了翻登封地方志,中岳庙、少林寺都是香火极盛的寺观,且坐拥万顷良田,名副其实是大地主。”
顾同山想了想应道:“圣上所言极是,中岳庙、少林寺不但是登封县的大田主,其名下田土更越州过县,万顷怕还是少算了的。”
郑克臧站起来在室内转了两圈,意有所指的说道:“历代以降,道观寺庙从不纳税,占有土地又如此众多,于国于民于佛道自身恐怕都不是什么好事啊。”
顾同山神色一动:“圣上可是准备对佛道所领寺田开征税赋,这,这不太合适吧,毕竟佛道所领免于赋税是从南北朝传下来的千年老规矩了,而且圣上有心收拢蒙古诸部,此时限制佛道,恐怕免不了被清虏利用。”
“朕听人说,少林寺的和尚在外面扬言,说什么有嫂子就有田种、有好嫂子就有好田种,没有嫂子就没有田种,这是出家人说的话吗?”郑克臧语气中透着杀机。“当然朕是不会学三武一宗来废佛的。”郑克臧原是不信神佛的,但他能降临这一世,显然冥冥之中是有大主宰的,因此他不得不去相信有神佛,饶是如此,他还是看不惯如今藏污纳垢的寺社。“但朕也绝不会允许那些伪信之辈充斥庙宇,弥勒、白莲、三阳、罗教等邪*教横行世上。”
顾同山悚然而惊,忙不迭的劝谏道:“圣上,臣知道国库中匮,但此事还要慎重。”
郑克臧冷冰冰的扫了顾同山一眼:“顾卿可是以为朕此举是意在图谋各处寺产?”
素来耿直的顾同山此刻也有些心惊,于是他急忙跪伏下来:“臣不敢揣测圣上心思,臣只是以为兹事牵涉整个天下及至外邦,需要慎重行事,如此才不至于为北虏所趁。”
“朕忘了,你是做过金兰大都护的。”郑克臧说了一句令人不明所以的话之后,转而问道。“顾卿,朕有意让安南、越南、真腊、暹罗四国彼此联姻,卿以为如何?”
怎么就一下子离题万里了?
有些糊涂的顾同山只好回应道:“圣上此举高妙,彼等四国虽或信小乘或信大乘,但总是信奉释门,若是能互相联姻,倒是消弭兵火的好办法。”
“这样说,让中南诸王以异国之王女为后还是可行的喽?”
郑克臧嘴角露出一丝捉摸不定的微笑,消弭兵火?才怪!越是亲戚彼此之间越有可能互相争夺。到时候,各国彼此介入对方的王位继承,必然会闹出来一系列的风波来。那时候,华夏就可以用宗主国的地位拉一派打一派,从而在把诸国玩弄鼓掌之间的同时确保华夏的利益不受挑战,这次是郑克臧费心搞出联姻方案的根本目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