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后余日成在齐家帮着拾掇了几天,回到家已经离春节很近了。
父母问余日成身体怎么样。余日成说早就好了,三个多月的针也打完了,没什么问题了。
父母说今年辛苦了,过年的杂务也不要你烦了,你这两天就在家里好好帮着邻居们写写对纸(联)。余日成说也好,现在还真是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来。
妈妈说是哩是哩,庄上有两个跟你一样的病,一个治疗不彻底转成慢性了,听说要吃一辈子药;还有一个休养了一年多才恢复,但也不敢随便挑重担了。父亲乘了母亲一句,跟儿子瞎说什么呢,你自己忙自己的,别在这儿瞎叨叨了。
余日成老老实实在家写了两天对联,家里到处挂的是。晚上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各家各户年除夕一大早就吩咐小孩来取对联,余日成又备了不少红纸,差哪补哪,一直忙活到下午四点多钟才结束。这时候母亲的年夜饭也做好了。
余日成奉命去请大爷爷(余日成爷爷的亲哥哥)以及大叔、二叔起来吃年夜饭。大爷爷生了四个儿子,三儿子在上海做生意没回来,四儿子抛下媳妇带着另外一个年轻姑娘跑了。
一大家族人正围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年夜饭,事情就来了。
上个世纪90年初,农村小伙子没有一座三间大瓦房是没法提出结婚要求的。大爷爷有四个儿子就需要四座三间大瓦房。老俩口加上儿子们起早贪黑也只忙了两座瓦房,老大老二利利索索结婚了。老三老四没办法,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老三初中辍学后就跟在师傅后面学吹唢呐,那时农村红白喜丧都会请唢呐手壮壮声威,尤其是年前节后,生意好得很,有吃有喝有红包拿,算是一个体面事。
老三出师后尝到甜头,就把着老四带在后面跑。时间一长,人家都知道吹唢呐的好处了,不少年轻人都找各种关系学。随着唢呐手的增多,比拼也开始升级,他们不仅比吹唢呐,还要比唱歌,比现场哄托气氛及插科打诨的能力,这有点类似于现代宴会主持人这个角色了。
老三老四天生就有这个巧气,虽然二人不识谱,但农村传统的长篇民间老歌《大小奶奶》《十八摸》记得门清,而且新出现的流行歌曲他们一听就会唱,最绝的是听一遍马上就能用唢呐吹出来用二胡拉出来。兄弟二人渐渐在当地唢呐界有了些名气。正当兄弟俩唢呐事业逐步走上高峰的时候,老四拐着邻村17岁的小姑娘跑到无锡去了。这个17岁的小姑娘就是余日成后来的四婶。
老三少了老四这个得力助手,一下子就失去了原来的竞争优势。但他会变通,除了吹唢呐,他又跟着老和尚学念经。在老和尚凑不齐的情况下,他会被和尚们拉上去临时救场。一来二去他掌握了和尚做法事的全部流程。他开始革新,在传统的法事打击乐器磬、砵、铙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唢呐、大鼓大号。农村人喜欢热闹,这下子人家再做法事的时候不找老和尚,专门找他了。他也顺势剃了个光头,带着一帮徒弟一本正经地做起“和尚”做起法事来了。往日的老和尚反而需要他们提携方有口饭吃。
那时老三在当地唢呐界、和尚界风头一时无两!他很快盖了大瓦房结了婚。
他一革新,许多年轻人又开始仿效。终于有一天他放下一切跑到上海去了,他到上海转了几个月发现了一个商机:当时上海大中小企业全在批量淘汰公用汽车,原来十多万的桑塔纳依据折旧程度不同只要三至五万就能贩卖到苏中苏北来了。他一倒手,一辆车能赚好几千!在那个年代几千元是一个农民两年的收入。
老三在上海发达了。他发达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上海找了一个下岗女工姘居,然后不断更换。等家里的老婆找过去的时候,人都不见,托人送了几千元过来。
今年是大年三十,老三老婆带娘家人过来闹事了。
余日成听到动静回头观望时,一只小瓦片飞过来,恰好把额头擦破了。头部的皮肤是身体上最紧的部位,瞬时余日成诠释了什么叫血流满面。家里人吓坏了,与对方吵成一片,余日成一边说没事没事,一边赶紧跑去找“五师娘”包扎去了。等余日成包扎回来,人已经全部散了,家里一片狼藉。父母坐在一边生闷气。
母亲舍不得儿子,赶紧把余日成拉过来看看,说没得命了,我家儿子破相了,以后额头上要有疤了。余日成说不要紧的,男子汉嘛,又不是小姑娘。不说这个了,赶紧打扫打扫,我们家自己一起把年夜饭吃完吧。
一家人一起动手收拾了下,又开始坐下来吃年夜饭,因为有这档子事,那顿年夜饭也是吃得别别扭扭的。
那个年代,农村人出去做生意、打工发达了,然后另结新欢抛弃发妻,双方吵吵打打甚至搞出人命事的闹剧在每个乡镇每个村庄不断地上演。现在到外面闯世界的多了,养小三的也多了,但那么死活不顾地闹离婚的反而少了,真不知这算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