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赵奕庆
一
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的人来讲,中考也是一道人生分水岭。那时初中毕业生通常有四个上升通道:中专、重点高中、普通中学以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考上中专就意味着拥有国家干部身份,毕业后统一分配至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上重点高中和普通中学意味着三年后必须迎接高考的挑战;中技毕业后会分配至国营、大集体企业去当技术骨干。
城镇户口且成绩好的小孩对上中专兴趣不高,他们本来就是城镇户口,吃计划粮的,上高中考大学才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但对农村孩子来讲,考上中专则是一次跳“农”门的机会,户口农转非,毕业后有一个稳定安逸的工作,上高中则还需要接受高考筛选,风险太大。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只有城镇户口的孩子才有资格考,他(她)们通常成绩一般,上高中考大学的希望不大,因此选择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门技术,毕业直接分到企业,很快会成为技术骨干。
江苏省11个地级市中考政策区别较大。
YZ市初中应届毕业生可以报考中专,但往届生没有资格;重点高中没有明确不录取往届生,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是不录取往届生的,因为往届生俗称“回炉饼”,认为分数再高天赋也不如应届生;即便是普通中学,往届生的录取分数线与应届生也不一样,要高出30-40分。
YC市的中考政策则宽松得多。他们对往届生考中专设置了预考,一旦预考过关了,往届生就可以和应届生一样竞争;普通高中录取时对所有考生则一视同仁。
兴化县隶属于YZ市,执行的是扬州中考政策。不知道是哪一个家长最先看到了两市中考政策的差异,嗅到孩子跳“农”门的机会,想方设法把自己孩子户口迁到盐城去。
本来孩子在兴化县连普通中学都很难达线,但户口迁到盐城成为盐城人后,经过反反复复地复习初三,最终考上中专,跳出“农”门,摇身变为城里人。这对农村学生来讲,诱惑太大了,于是出现了不少兴化的家长把孩子户口迁到盐城去,享受盐城的中考政策,然后拼命攻读初三,不上中专誓不罢休!据说当年的最高纪录保持者上了五个初三!
余日成就是从把户口从兴化迁到盐城冲刺中专大军中的一员。
他初三复习一年后,预考过了,但中考时离中专录取分数线还是差了六分,他从镇文教办办公室拿分数条出来后悄悄地流下了眼泪。接下来填报志愿时,他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专门冲刺中专有经验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只填报中专学校,高中选项则留白,这样不会有高中学校录取,来年方有机会重整旗鼓再复读初三。但余日成没搞清楚这些关门过节,他老老实实在高中一栏中填报了黄沙岗中学。这下好了,中专没考上,被黄沙岗中学录取了。
二
黄沙岗镇是苏北里下河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千年古老集镇。
当地民间流传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千里送京娘曾经路过这里,为避开追兵曾躲藏在镇东侧一个桥洞里,后世重修此桥,命名“卧龙桥”以记之;又因躲避匆忙,赵皇帝跑丢了一只靴子,日久靴子形成了一个靴子形状的小沟,与岗沟河相通,后人名谓“靴子沟”。
余日成多年后才发现这些传说经不起一丁点推敲,应该是牵强附会。北宋建立前黄沙岗镇应是黄海潮起潮落之地,赵皇帝把京娘从山西送到湖北,再怎么舍近求远也跑不到这个荒凉的海边。但民间故老相传,无人细究。
黄沙岗中学就在卧龙桥边、靴子沟旁。
虽说黄沙岗中学人不承认本校不好,但其实都明白,黄沙岗中学的高考成绩实在是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不要说与盐城中学、YC市一中不好比,就是与同属盐城郊区的龙冈中学、伍佑中学、大冈中学比起来,也有不小的差距。每年高考也能有几个学生冲上分数线,但那都是复读班的学生,应届高中毕业生能够考上大学的寥若晨星,一个考不上也属正常,当地人经常戏称为:今年应届生又考了一个秃头。
余日成接到录取通知心里凉了半截:连中专都没考上,再读三年高中冲刺大学,他连想都不敢想,何况又是在黄沙岗这样的中学。
他左思右想,还是找父亲余吉初交了个底:“伯伯(兴化盐城搭界处不少地方称父亲为伯伯baibai),我这个水平去读高中,三年下来肯定考不上大学。今年我中专差六分,我再复习一年,应该差不多了,不行再复读一年,哪怕就是再重读三年,总比上三年高中考大学希望要高得多!要想办法让我重读初三!”
余吉初五岁时母亲因难产而死,六岁就开始为集体放牛挣工分,没有机会上学,及至十四五岁已经像大人们一样干重体力活了。
十七岁那年冬天,人民公社张书记到生产队蹲点督促多积绿肥,为来年春耕打个好基础。蹲点过程中,张书记慢慢发现余吉初这个不多言不多语的小年青干活特别卖力而且有办法,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小年青在这个生产队特别有号召力,完全不像一个尚未成年的大孩子。张书记详细了解情况后,感觉这是个好苗子,要重点培养。第二年春上,余吉初就成为一名预备党员。那年冬天,他击败了几个热门人选成为新一任生产队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