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一看,这次不是兵部尚书崔景荣,是太常寺少卿卢兆龙,看到他反对,徐光启心里就泛起一股悲哀。你说你一个太常寺少卿,掌管宗庙礼仪、司祭礼乐,兼管选试博士,素业有专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掺和什么兵事。难道又要和以前一样,好好的事情被他们这些像搅屎棍一样自命清高的人给搅坏,关键是这个卢兆龙清正廉洁,在地方为官时素有政绩,声誉颇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好像不管说什么,他都有道理。
太常寺少卿卢兆龙道:“我大明堂堂天朝,精通火器、能习先臣戚继光之传者,亦自有人,何事外招远夷,贻忧内地,使之窥我虚实,熟我情形,更笑我天朝之无人耶?”
御史丘兆麟也出列,道:“臣附议。以朝廷数万之金钱,岂能供一己逍遥之儿戏,徐大人一味迂腐,不应以词臣而出典兵,越俎代庖事小,而误国欺君其罪大。”词臣是指徐光启以庶吉士入仕为官。
有了这两人带头,大臣们一致攻讦徐光启,在全国挑选精锐士兵是“骚动海内”,要用弗朗吉人训练新军是“骗官盗饷之谋,中饱私囊。”
而且,还有人弹劾徐光启欺世盗名,是要对皇帝不利,是要争夺兵权,绝不能让洋人跃马横刀,拥弓挟矢於京城。
天启皇帝非常喜爱徐光启,因为他觉得他们是一类人,都热爱数学、天文历法、农政,尤其是木匠,不过他对这种军机大事就无法决断了,想想徐光启说的对,去年宁远大捷不就是靠着红夷大炮才打的胜仗吗?
可是他又觉得其他众位大臣众口一词,也有道理,怎么能让泰西人做我大明军队的教头,欺我大明无人耶?
最后,天启皇帝下了决断,道:“诸位爱卿,依徐爱卿所言,采买红夷大炮。至于弗朗机人,就不用来了,着我大明优秀将士严加操练。袁崇焕呢,是不是赋闲在家,拟旨起复,任兵部右侍郎,负责训练新军。”
众臣皆俯身道:“陛下圣明。”
徐光启再次出列,“臣年老体衰,恐不能胜任朝廷要事,臣乞骸骨。”
“准。”
如果没有巩永固这个异数存在,大明就这样错过了一个消灭后金的好机会。
当年潘金莲撑开窗户,撑窗户滴棍子掉下去了,于是西门庆看到了,于是他们相遇了。如果潘金莲同学当时没有开窗,那么她就不会遇到西门庆。如果没有遇到西门庆,那么她就不会被迫出轨,那样武松哥哥就不会怒发冲冠为红颜,这样他就不会奔上梁山。武松就不会奔上梁上,哪怕水泊梁山一百零七将依旧轰轰烈烈,但是宋江和方腊的战役,方腊也不会被武松单臂擒住。只要武松治不了方腊,枭雄方腊就能取得大宋的江山。只要方腊取得了大宋的江山,就不会有靖康耻,不会有偏安一隅,不会有金兵入关。
呵呵,想多了,历史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但历史的偶然中蕴含着历史的必然。
没等散朝,徐光启就先退出来了,已经乞骸骨了嘛,就不要站在那里碍眼了。带着失落回到家,夫人出来迎接,看到徐光启落寞的深情,问道:“老爷,出什么事情了?”
“噢,辞官了。”徐光启挤出一丝笑容,老夫老妻相濡以沫这么多年,他不想让夫人担心,也不想说谎。
“辞官就辞官吧,一把年纪了,以后也不用四更天就起来去上朝了,你不是喜欢鼓捣你那些东西吗,这下你可有时间了。你当官不当官,咱们家还不是就这么过,也不图你当官能带来富贵。”
徐光启家里就是一个小院子,虽不能说家徒四壁,可是还不如一般的殷实人家,勉强能度日而已。
午饭后,徐光启在书房里,把他以前写的著作《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代园种竹图说》、《北耕录》、《宜垦令》和《农遗杂疏》等农业著作一一翻出来,凝神思考,是不是要去天津卫垦殖,进行农业试验,然后整理成一本农业全书。一边梳理,一边沉思,甘薯是个好东西啊,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甘薯从福建传进来,经过在上海县的试种,亩产可以达3000斤,种植得法甚至能到5、6000斤,稻谷亩产才能收5、600斤,甘薯虽说比不上大米管饱,饥荒年代哪管得了那么多,这样一亩地就能多养活好几口人,真该快速推广。
正思索着如何推广甘薯,夫人过来说,有人送帖子来。
徐光启接过拜帖,信封上写着“驸马都尉巩永固敬拜”,抽出信纸,只有一行字,“工程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嗯?生产力是什么?
徐夫人在一旁说:“来人还带了一样东西,就是这个。”递给徐光启一个圆环样的铁做的东西。
轴承。
当初请能工巧匠打造,时间紧,一共也没有打造几个,皇帝同意派人招宋应星进京的时候,巩永固让公差带走一个,献给皇上一个,马车上用了两个。
徐光启接过来,轻轻摩挲,发现内圈在转动,研究了一会,找到了窍门,撑住内圈,用手滑动外圈,外圈可以飞速转动,良久才停。
“咦,精巧若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