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街舞楼,正宴请郑朱,应候听王召,便是命人陪好郑朱,转身匆匆离去。郑朱呼唤不及,又被身边美人拉住,左右敬酒又至,只得续饮酒,与妇人为欢。
坐在车上,应候问传召宦者何事。年轻宦者坦言不知。应候心中揣测,眉头愈皱愈紧。待入章台,进竹庐,见王正与蒙骜、摎饮宴,一旁只管事宦者侍候,便是施礼,听王命入座,却并未拿箸握杯,只是正襟危坐。
“应候先吃点。”
“臣方与郑朱饮,所食多。未知大王何事召臣?”
“哎,前日方捉弄郑朱,乐不两日,却是来事。昨日王龁攻故关,失军众。我一观战报便想与应候议。”
“战报何在?”
闻应候言,见王眼色,蒙骜忙起身,将战报送到应候手中,复又回案后坐好。范雎细看战报,眉头时紧时松。王,蒙骜,摎,皆是停箸罢饮,静待其言。
“故关比之边境二鄣更是险峻。强攻,恐不利。”
范雎说罢放下战报,扭头看王。
“然。可有破敌之策?”
“当徐徐图之。正面强攻不利,可另想对策,以乱其军。”
“哦,应候果然不同常人。汝二人可服。”
“臣服。”
“臣服。”
听得蒙骜,摎皆是口称臣服,应候来回观望,不知何故。秦王见其茫然,便是笑道:
“且说汝等对策。”
“诺。”摎率先道:“臣以为应增兵上党,以破故关。”
“臣以为,应诱廉颇出关击我。乘其失关隘之利,野战灭其军。”
“如何?”
待二人言罢,秦王问应候。
“臣以为,右庶长之策,虽可行,却有弊端。若此时增兵,形同告知世人,我军为故关阻,非增兵不足胜战也。内,必虚调兵之地。外,必成廉颇之名也。上卿之策,若可行,实乃妙计。然廉颇何许人也?自用兵以来,何曾冒险一战?上党之战,从始至今,廉颇皆是步步为营,守而不攻,意在老我秦师。此时,其得以龟缩雄奇故关,恐乃其心中成算也,必不会弃关山之险不用,受我军诱,出关作战。”
“应候之意?”
“臣以为上兵伐谋,非只战前也,应是时时皆可,处处得行。赵军在廉颇之手,即如廉颇之人也,老谋深算,沉稳守战,尽用天时地利。我军虽胜,失军亦众,实不利也。然其为人倨傲,先与蔺相如不和,后与平原君争锋。在军人望虽隆,却为赵王不喜。若能将廉颇剔出,无论何人至上党领军,赵军必自乱也。”
“妙呀!”
秦王闻言拍腿大赞。蒙骜是抬手抠头,满面汗颜。一旁摎噘嘴连连,如嚼食物。秦王一见,笑出声来,伸手指点道:
“可服应候?”
“服。”
二人异口同声道。秦王笑声朗朗。传至屋外,廊下小宦者和宫女,皆是眼珠转动。远处卫士,亦是扭头观望。钱谷鼻中嗯一声,扭头卫士忙是站好,端正姿势。听得竹庐内笑声渐小,钱谷又在竹林前走动,巡察守御。
屋中,秦王笑罢,又叹气道:
“哎,应候计策虽好,恐难行也。”
“为何?”
应候问。秦王抬手,指尖轻扫自己额头,却是看向蒙骜道:
“上卿试言为何。”
“诺。”蒙骜道:“臣以为,赵人虽骁勇善战,而为良将者,实屈指可数。廉颇在赵名列第一,如我国之武安君,无人出其右者也。赵王必不肯易之。”
“嗯哼。”
秦王嗯哼有声,转而目视应候。范雎眨眼道:
“臣以为,事有难为,有易为。易则不必言,难则奋力而为,必有所成也。廉颇虽强,楼昌,乐乘之属亦皆不弱。且廉颇屡战屡败,赵王不耐久矣,早有易将之心。我等只需顺水推舟,助其一臂之力,则事可成也。”
“右庶长以为如何?”
“臣以为赵王继位至今,其族及朝中老臣,尽得其利也,而赵王不得专权。其必欲借机去廉颇之势也。易将,亦未可知。”
“嗯。寡人爱难为之事也,定要促成赵丹小儿临阵换将,以利王龁军争。诸位请畅所欲言。我等便在此定计,离间其君臣,令其撤换廉颇。此事密,皆不可外传。”
“诺。”
应候以下三人皆是称诺。屋内管事宦者心中亦诺,只是口中不言,仍是垂手肃立。常伴王侧,自知规矩。如此密事,王既有言,自是疏漏不得。
“若赵王本欲去廉颇,其又属意何人代将乎?”
右庶长摎发问。上卿蒙骜随言:
“自是能战者中,亲近之人。”
“其中变数颇多。”应候范雎道:“可不必顾其命何人代将,先去廉颇为要。有去廉颇之策后,若可尽美,再想何人会代将,不迟。”
“便言廉颇通我。赵王闻之,必生疑。”
“此言甚妙。”
“嗯,确有可能,便如此造谣。”
“代将之人果不重乎?”
“未必。若乐乘,李牧,皆是难对。”
“李牧去岁方复为雁门守将,北有匈奴之患,赵王断不动之。”
“乐乘亦稳。”
“或是楼昌,蔺相如。”
“楼昌远不如廉颇。蔺相如卧病久矣,已不上朝,无能上阵。”
“但去廉颇,形势即变。”
“赵括如何?”
“马服君之子,乃赵王近臣。丹为太子,其为太子伴读。其谊深厚,常伴赵王左右。极有可能,赵王以其代廉颇。”
“是以,一来去廉颇之势,二来借马服君威名提振士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