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番吾之战(李牧篇)
秦国在遭遇肥累之战的失利后,从秦王嬴政到各主事的将帅大臣对这次战役的失败进行了一番分析,他们最终将秦军的这一次失败看做是一次偶然事件。毕竟,从当时秦赵两国的国力和军力来看,秦军获胜才是大家所可以接受的一个常态。赵国那位将军李牧虽然指挥有方,但是能赢下秦军更多还是靠运气。
正是在这样一个共识下,秦国发扬了愈挫愈勇的大无畏精神,在第二年再次向赵国发动了进攻,他们坚信赵国不可能被上天垂青到可以连续获得两次好运。而秦国选择在如此密集的时间内接连攻赵,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赵国在这一年发生了蝗灾,粮食大量减产。尽管这样,集思广益后的秦国君臣还是做好了万全之策,为了保证这次进攻赵国的胜利,秦王嬴政派出了两只秦军同时进攻。
第一路由李信率领,从邺(今河南安阳北)北上,其进攻路线是渡过漳水向邯郸进逼,这一路算是南路军。
第二路由杨端和率领,由太原取狼孟(今山西阳曲)后东进番吾,从北面进攻邯郸。
这种安排是已经考虑到了李牧之神勇,但是你再神勇,赵国也只有一个李牧,你一个李牧靠什么去抵抗两路秦军呢?
这还不算,秦国还胁迫韩国和魏国分别出兵,参与这次对赵国的作战。在秦王嬴政看来,精心搭配的套餐式进攻组合,不仅仅要报肥累之败的仇,更要一举将邯郸攻破,灭掉赵国。
风雨飘摇的赵国是真的不想再打仗了,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秦国人打到家门口了,避无可避。赵王迁只好将全国兵马的指挥权交给李牧,让他放手一搏。
如果说在肥累之战的时候李牧还有和秦军相持的资本的话,那么眼下的情况比当时要严峻得多,首先是赵军的粮草不足,他无法和秦军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防御战。另外这次的秦军是兵分两路,看来赵军不得不分兵拒敌,此外还要考虑韩魏两国的协从军。
赵国上下都为李牧捏了一把汗。
当李牧看到案头摆放的属于赵军统帅象征的虎符时,一副沉甸甸的责任感像巨石一样压在他心头。自从为将以来,不论面临多么强大的敌人,他从来没有胆怯过,因为他血管中流淌的就是喜欢蹈险犯难的血,战场对很多人来说是兵凶战危之地,但是对李牧来说,越是面临强大的敌人,他往往会越兴奋。但是面对今天这样的局面,他前所未有感到了身上担子的沉重。
李牧面对铜镜,看到了镜中人鬓角已经斑白。多年的戎马倥偬,让他很少考虑过自己的年纪,这一次,他却面对镜子认真审视了一头驳杂的秋霜。喃喃自言自语道:李牧啊李牧,你是老了,已经缺少了壮年的胆气和豪情。
彪悍迅捷的匈奴骑兵,虽然一度看起来是那么难以战胜,可是自己还是利用隐忍和周密的布阵将其大规模团灭。后来面对桓齮率领的来势汹汹的秦军,面对这赵国将倾的危局,他同样没有过一丝畏惧,最终也利用自己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赢取了一场宝贵的胜利。
可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他没有时间去等待合适的战机,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结束战斗。如果将李牧比喻成是一位骁勇善战的角斗士,那么现在的他面对的将是这样一种局面,他的双手将会被捆缚在背后,然后被身不由己地推到角斗场,在只使用双脚的情况去进行战斗。
这次抗秦,是李牧为将以来所面对的最大考验。
在国破家亡的巨大压力面前,赵国的战神李牧也第一次产生了对敌人的畏惧,因为他知道,这一次赵国真的没有了退路。在短暂的消沉之后,他又强打起精神,“现在还不是颓丧的时候,从带兵为将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应该觉悟到无论自己能胜利多少次,总也逃不掉马革裹尸的魅影,这是身为军人的宿命。既然选择了带兵,那就该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想通后的李牧不再踌躇,不再畏惧,横挑强敌的豪情又重新附体。赵国全体军民的命运现在都交到了自己手上,我只有使出全部的力量去战斗,最坏的结局无非是沙场捐躯,对一个将军来说,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结局了。
下定必死决心后的李牧开始了他从容不迫的战场布置。
邯郸南面,有漳水为界,利于防守,李牧命令自己的得力部将司马尚率领十多万步兵在此屯扎,命令他只要防住即可。
而李牧自己率领所有的骑兵部队和车兵部队全部向番吾进发,全部人数是十万,而番吾方向是杨端和率领的另外十万秦军。
番吾,十万对十万的搏杀
李牧的军队到达番吾后,立即就投入和秦军的战斗,因为李牧知道,南部防线的司马尚守军等不起,他必须速战速决。
一直以来,在对外战争中,秦军最不怵的就是刚正面,一方面是对秦军训练有素的强大战斗力的自信,另外一个是秦军严格执行的战功序列制度。在这种制度的激励下,秦军将士在战场上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勇猛,秦军眼中的对方士卒的项上,不是一颗颗人头,而是一锭锭明晃晃的金元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