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战国四大名将中的其余三位,王翦带兵打仗的特点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稳”。
这当然可以认为是王翦本人的性格所决定的,同时也和当时列国间的形势有极大关系,当秦国灭掉了韩、赵、魏三国后,秦国的力量已经从之前的强大变成了更加强大。秦国人对战争的预期,上至秦王嬴政,下至平民百姓,其心理阈值已经大大提高。
秦国的全体国民对他们军队的期待,犹如我们今天国人对国家乒乓球队在国际大赛上表现的期待一样,人们所期待的已经不单单是胜利,而且是一定要胜利。
正是在这种心理背景之下,不久前李信的兵败才让秦王嬴政非常震怒。
王翦深深明白全体秦人的这种心理预期,所以攻打楚国的战争,对王翦来说,秦王嬴政将举国之军全权委托给自己,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献上一个十拿九稳的胜利。至于赢取战争所采取的姿态是否优美,是否高效,那通通都是要往后排的第二义了。
王翦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向楚国推进,当两国的主力部队终于面临最终的对决时。王翦命令部队扎下营寨,构筑坚固的营垒,仿佛他不是一个入侵方,而是一个固守待援的防御方一样。
率领楚军迎战的依然是项燕,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我们更熟悉的是这位项燕的一位后人,即后来的楚霸王项羽,项燕正是项羽的祖父。
项燕派出军队对这支侵略军进行了多次驱逐性质的进攻,秦军坚守不出,楚军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接下来王翦采取的措施仿佛是向另一位同时代的名将致敬一样,他每天用上等的餐食厚待将士,并且安排大家沐浴休息——楚地多水。
他所致敬的这位名将就是赵国的武安君李牧,当年李牧在雁门关防卫匈奴的时候,曾经数年时间坚守不出,却经常宰牛来赏赐士卒。
而王翦显然比李牧走得更远,他不但关心将士们的伙食和个人卫生,还主动关心起来士卒们的文娱生活。有一天,王翦问自己的下属最近军中的士兵都在玩什么游戏?下属调查后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掷石头,看谁投得远。”
王翦心中有数了,出击的时候到了。
而楚军这边,在屡次挑战秦军却没有收获后,反而士气低落。长期盘踞不走的秦军,和上次李信率领的那一群生龙活虎的秦军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这给了楚国人一个错觉,这次王翦率领的秦军不是来消灭楚国的,仅仅是来驻防边境,防止楚军把丢失的国土再抢回来而已。
既然这样,实在没有必要留下这么多军队在此对峙了。刚开始,这是楚军中一小撮人的看法,随着秦军日复一日地安分守己,越来越多的楚国人相信了这一点,最后连楚将项燕也断定秦军确实没有非分之想了。
最终,项燕率领大部分军队撤退,留下少量人马驻守。得知楚军撤退的消息后,王翦果断发出了全面攻击的命令。
六十万秦国大军以翻江倒海之势杀向楚军,楚军败逃,王翦命令乘胜追击,追击到蕲南(今安徽宿州市)两军展开了一场遭遇战,项燕在这里兵败被杀。秦军乘势去攻占楚国其余城池。
一年多后,秦军俘虏了最后一位楚王负刍,楚国就此灭亡。
在灭掉楚国后,王翦继续率领秦军去南方平定百越一代,最终由于战功卓著而被封为武成候。
秦王嬴政最终扫除六国,成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而功劳最大的无疑就是这位武成候王翦。天下一统后,始皇帝也的确给予了王翦极高的礼遇,以师礼待之。
王翦以他谦退知止的为臣之道,避免了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兔死狗烹的结局,算是得其善终。从个人的角度而言,王翦是一个人生赢家。
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个看似人生赢家的人,司马迁在给其的评语中,还是指出了其严重的过失。司马迁认为,王翦一味迎合秦始皇,却没有在统一六国之后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反而纵容秦始皇在暴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埋下了秦帝国二世而亡的伏笔。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司马迁的这个批评是否公允。
如果把一个人的一生看做是一场游戏,那么想要玩好这个游戏,他就需要不断去打怪升级,在这个打怪升级的过程中,主人公实际也是在不断拓展着游戏规则的边界。
当王翦最开始为将率领秦军打仗的时候,他需要遵守的游戏边界是打赢战场上的每一场战争。当他的地位继续攀升,他所要考虑的游戏边界就不仅仅是如何打赢具体的战争,还要考虑好如何处理好自己和君王的关系。
在前两种游戏规则下,不得不说王翦都做得非常好,值得历史老人亮出高分的打分牌。
而司马迁的批评,则是指王翦在第三种游戏规则的环境下表现不佳,这第三种游戏规则是指当秦国完成统一后,如何建设和管理这个国家的问题。
在这种游戏规则下,王翦所要考虑的不能囿于他个人的身家安危和一家一族的荣辱兴衰。而是要充分利用秦始皇以师礼待之的尊崇地位,来想方设法引导始皇进行可以让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建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