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之会
蔺相如不但把和氏璧完整送还了赵国,还把自己完整送还了赵国,这件事一下子在赵国引起了轰动,各诸侯国闻之此事也纷纷为蔺相如竖起了大拇指。赵惠文王更是大为赞赏,作为使臣,出入虎狼之国,却在没有折损赵国尊严的前提下圆满完成使命,这真是一个难得的贤才啊!
蔺相如被加封为上大夫。
而秦国方面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自己言而无信的流氓本色,最终也没有划割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自然也没有将和氏璧给秦国。
被蔺相如耍了的秦昭襄王终究不甘心,没多久秦国就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死赵军两万人。武戏唱完了,秦昭襄王又想换换口味,来点文戏,他就派使者通知赵惠文王,打算在西河外的渑池和赵王举行一次会见,以促进两国之间的“睦邻友好”。
难题再次摆在了赵惠文王面前,他害怕,不想去。但是,廉颇和蔺相如都建议他去,理由是: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人要脸树要皮,赵惠文王没办法了,只得硬着头皮去赴会,去的时候特意带上了蔺相如。
廉颇一直将赵惠文王送到了国境线,临别时说:“大王此行,将往返的路程和举行会见所花费的时间全部算上去,总共不会超过三十天。假如三十天后大王还没有回来,请准许我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的妄想。”
赵惠文王心情悲壮地点了点头,廉颇所说的话等于是在为最坏情况发生后准备预案了。所谓秦国的妄想,无非就是将他赵何劫持为人质,以此要挟赵国割地赎人之类。
廉颇这位耿直的将军实际上是在说,如果您真的被秦国劫持了,那就全当为国捐躯了吧,我这里再立你儿子为王,反正都是你们赵家人,肉烂在锅里……
面对这种局面廉颇所发出的言论,是秦朝之后的臣子们即使想到也是不敢明说的。比如后世明代曾经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天子明英宗被瓦剌俘虏,瓦剌就将这位明代国君劫持为人质,组团数万人到北京城下公然勒索。此时以于谦为代表的明朝大臣为江山社稷考虑,毅然拥立了明英宗的同父异母弟弟朱祁钰为帝,以断瓦剌勒索之念。
即便忠心耿直如于谦,在做此事的时候也不敢公然说舍弃明英宗,而是另外给明英宗封了一个太上皇的名号。并且对天下臣民宣布太上皇“北狩”,翻译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太上皇去北方打猎游玩了。
而战国的时代风尚和后世还是颇为不同,在思想领域,还没有经过独尊儒术大一统思想的洗礼,君权的神圣性还远远没有推致到秦之后的地位。不过有一个重要认知却是古今皆同,那就是当君主一身安危和江山社稷放到同一天平的时候,社稷这边的砝码是要更重一些。这种看法无论是战国还是明代,人们内心的认定是一样的。但是战国人可爱之处在于,他们不但敢于这样做,同样敢于这样摆到台面上来直言不讳。
在江山社稷面前,作为国君的自己也只是可以舍弃的棋子而已,想到这层意思,赵惠文王的内心充满着末世的沧桑。但是他还是慷慨上路,燕赵之士,下从平民,上至君王,没有人是贪生怕死之辈。
一路上,赵惠文王的心一直悬着,他和蔺相如反复就可能面临的情形进行沙盘推演式的预设。虽然是抱着以身殉国的觉悟而来,可是伴随着座驾车轱辘单调而乏味的转动声,看着在自己眼中逐渐模糊的国境线,赵惠文王却愈发怀念邯郸城内春天里柳絮纷飞的场景,他觉得自己还没有看够。他不希望刚经历过的这个春天,是自己最后一次欣赏到的邯郸城内絮飞如雪的季节。
渑池的酒宴开始了。
两国的君王席地而坐,开杯对饮,副席上两国的陪同人员分列就位。开始时的气氛还是融洽的,宾主双方就近来两国间发生的战事达成了口头谅解。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秦昭襄王已经多少带着一点醉意,客套的伪装开始卸去,他开始了自己的本色演出。于是兴致勃勃地对赵惠文王说:“寡人私下听说赵王爱好音乐,相信您在这方面肯定有很深的造诣,请您弹一下瑟吧!”
这是一个充满恶意的要求。按照当时的礼仪,演奏音乐的被称为伶人,在当时被认为是低贱的职业。就算是普通人之间的来往,也不会提出让对方演奏乐器这种无礼的要求,更何况赵惠文王贵为一国之君。
赵惠文王赵何心底是一百个不愿意,可是他看到秦昭襄王身后帷幕在晃动,那帷幕后面是什么呢?应该是衣甲鲜明的秦国卫士吧!
想到这里,赵惠文王就勉为其难为秦昭襄王弹了一下瑟。一切都像事先安排好了一样,这边弹瑟的乐声刚刚终了,筵席旁的秦国史官就立即上来,煞有介事记录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一起饮酒,命令赵王弹瑟。
一直没敢多喝酒的蔺相如在全神贯注观察着筵席上的一举一动,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君就这样被秦昭襄王当面羞辱。就示意下人拿一样东西给他,这是一个盆缶,是秦国流行的一种打击乐器。然后蔺相如就离开席位,拿着盆缶靠近了秦昭襄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