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间计
反间的手法在春秋战国数百年的折腾史上,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了,但是同样也是屡试不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无论世间如何斗转星移,人心却是顽固地亘古不变,同样的隔膜,同样的猜疑,同样的误解,同样的嫉恨会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厌其烦地上演。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很快,一个并不算新颖的传言开始在燕国都城的街头巷尾开始大肆流行:没有被燕军攻下的齐国城邑只有两座罢了,知道为什么吗?那是因为乐毅和刚即位的燕国国君有旧怨,乐毅故意通过磨洋工的方式而拥兵自重,他并不是真的不能拿下这两座城邑。乐毅的算盘是打算在齐国自立为王,所以齐国真正担忧的,是燕国换别的将领来。
内容大体上还是老一套了,无非是当年骑劫向太子时代的燕惠王所陈述的那一套说辞的2.0版。
这些来自路边社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燕惠王的耳朵里,并且他信了这些传言。现代的行为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确认性偏差,指的是人一旦形成一种观念,就会从肯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而对那些否定自己观念的证据往往视而不见。
燕惠王原本就对乐毅心存芥蒂,而田单派人营造的这些传言,传到他耳朵后不过是让他头脑中的固有成见得到了再次确认。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和田单导演预设的剧情走势完全相同了。燕惠王下令,派遣骑劫代替乐毅为将,并且召乐毅回国。
是的,就是骑劫,他当年向太子时代的燕惠王说那番话,很难说不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考虑,很难说不是出于妒贤嫉能。同样是大将,凭什么他乐毅就可以统帅千军万马,我就要躲在历史的舞台幕后吃灰?
如今骑劫终于可以得偿所愿,要正式走到历史舞台的前台来,他豪情满怀地希望可以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当燕惠王的诏令传到正在齐国征伐的乐毅的军营时,他并没有感到过多的惊愕与慌乱。相反,他感觉到一种靴子终于落地的踏实与平静,自从燕昭王去世之后,他就萌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当该来的终于到来时,反而心安了。
乐毅的确有自立为王的能力,但是他并没有自立为王的野心。春秋战国那个时代,的确有很多为了功名利禄可以践踏世间一切规则的人。
后人常常用“春秋无义战”来评价那个惟利是图的混战年代,但是在这绵长的混乱年代,还是有一部分人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活。他们相信有一种叫“道义”的东西凌驾于“利害”之上,在大争之世,坚持道义往往是孤独的,可他们并不会因为孤独而轻易放弃心中的信念。
长夜绵长,这少数的几盏明灯才尤其显得可贵。
正因为秉持着这种人生观,乐毅不忍心背叛燕国自立,但是他又不会迂腐到要被“道义”两个字所绑架。作为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的智者,他早就嗅到了燕惠王这个召回命令背后隐藏的危险——有可能会是杀身之祸!
既不会背叛,又不会应命,那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了。于是乐毅选择了逃亡,放弃了在燕国辛辛苦苦所建立的功业,封地、爵位,这些成千上万的人所梦寐以求的东西,全部被乐毅抛弃。
他逃到了自己开始就职时的老单位——赵国,赵国依然友好地接纳了自己的老员工。鉴于乐毅这些年在其他单位任职时的惊人历史业绩,赵国将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了乐毅,封号是望诸君。
乐毅没有客套,没有推辞,而是爽快地接受了赵国给予自己的封地和封号。因为他知道,这些优崇的封号和地位在此时就是最好的护身符,此时的乐毅,不但要提防燕国的追捕,还要担心齐国的报复。
身心俱疲的乐毅将军需要在赵国静养一段,我们接着将视线转到燕齐攻防战的战场。齐国军民继续和接替乐毅的骑劫进行塔防游戏,双方都暂时没有空闲去搭理乐毅。
田单得知乐毅被逼出走的消息后,美美地睡了一觉,一个久违的安稳觉。当第二天刺目的阳光把酣睡中的田单唤醒后,他趿拉着鞋走到窗前,眺望了一下东方初升的朝阳,深深吸了一口清晨空气,朝阳是艳丽的,空气是甜的。
田单的目光中写满了一种东西——希望。
复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