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南阳隆中蜗居时,曾经拜当时名士司马徽为师。闲暇时诸葛先生和同学们侃大山,他对同学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意思是凭你们三个人的才干,可以做到省部一级的高官。然后那三个同学问诸葛亮那你可以做到什么位置?诸葛亮笑而不语。
后来同学之间相处久了,大家通过旁敲侧击才知道,这位孔明同学是把自己比作春秋战国时代的管乐,这里的“管乐”不是乐器,而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位大咖,“管”指的是管仲,“乐”是指乐毅,就是接下来我们本篇要讲述的主人公。诸葛亮之所以不当着同学的面直说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向管乐这两位前贤看齐,实在是出于礼貌,害怕刺激他们。那么乐毅究竟做出了哪些经天纬地的业绩,让自视甚高的诸葛孔明引之为人生楷模呢?下面将为您揭晓。
燕国往事
大家应该还记得在讲述赵武灵王时,曾经提到了魏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一位名叫乐羊的狠人,就是那位喝下了用自己儿子的骨肉熬制的肉羹,然后又奋兵灭掉中山国的人。
此人正是乐毅的先人,当年,凭借攻下中山国的战功,魏文侯将中山国的灵寿这个地方封给乐羊。乐羊死后,就葬在灵寿,他的后代子孙就因此在灵寿安了家。后来中山国又一度复国,乐家的后人又成为中山国的子民。再后来赵武灵王时又再次灭掉中山国,乐家人的国籍就改成了赵国。
就在成为赵国人不久,乐家涌现了一位叫乐毅的贤士。
大凡能人异士,大多从小时候起就表现出众。这位乐毅先生从小就兴趣广泛,喜欢结交天下豪杰,而在他众多的爱好中,尤其喜爱军事。
最初他在赵国担任公务员,在赵国政坛甚是吃得开,被很多赵国人推崇。原本众人都对乐毅在赵国政坛的前途大为看好,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尤其是民风彪悍的赵国政坛,向来就有政变的“传统”。后来赵国发生了沙丘之变(事在《赵武灵王篇》),前国君赵武灵王竟然被臣下围困在行宫内而活活饿死。面对这般波诡云谲的政局,聪明通达如乐毅者,立即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当机立断,断了恋槽之念,辞去赵国的官职,决定到别国另谋前途。
在危险没有降临之前就预判行事,这显示了乐毅性格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谨慎。显而易见,五百多年后,他的骨灰级粉丝诸葛亮在学习效仿他偶像的同时,也从气质上完全继承了乐毅先生这一性格上的衣钵——诸葛一生唯谨慎。
他先去了魏国,毕竟他的先祖曾经为这个国家立下过汗马功劳。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的母国赵国之外,魏国也称得上是他的第二故国。
来到魏国后,乐毅并不需要像我们今天大多人谋职时那样需要苦逼哈哈地到人才市场去投简历。他的贤德和才能早已经名声在外,经过魏国的高层人士引荐,他见到了魏惠王,获赐了一个官职。
换做一般人,能在一个初来乍到之地获得一个官职,是应该满足了,但终非池中之物的乐毅没有满足,他的际遇和他的自我期许还是存有相当大的落差。不安分的乐毅一直在寻觅属于自己的机会,无意中,他的目光被远方的燕国所吸引。
在当时诸强林立的背景下,燕国算不上引人注目。相比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六国,那只是伫立在北方苦寒之地的一个小国,一个弱国。同时代的其他列强们乐此不疲地进行攻打杀伐的游戏时,燕国并没有显现出太大的存在感。
但是此时燕国国内的政治氛围特别令乐毅着迷。
简单叙述一下,先前,燕国的国君燕王哙(kuài)于公元前320年继位,任用一个叫子之的人为国相。子之为人干练,且善于在君王面前表现,因此深得燕王哙的赏识和重用,君臣相处和谐。如果仅仅是这样,臣子和国君的关系能善始善终,本来可以在历史上留下一段琴瑟和鸣的佳话。
只是人与人之间最奇妙的地方就在“距离”这两个字上,就像漂浮在星系之间的行星,距离既不能太远,又不能太近,才能维护整个星系星球的平稳运转。人与人之间又像行驶在路上的车与车之间,保持好车距,才能在避免撞车的前提下享受旅行的乐趣。
而晚年的燕王哙,显然并没有悟透世间万事万物间是通过距离才产生了美这一定律。他觉得自己的这个大臣子之实在是太优秀了,这样千年难遇的贤臣一定要加以重用,于是他就不断地为子之加官进爵。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燕国最高的官职和爵位是有天花板的,燕王哙很快遇到了这样一个令他苦恼的问题——他已经对子之封无可封,赏无可赏。
在通常的版本中,臣子一旦做到了这个位置,后面的剧情走势就该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了。
但是在燕王哙所主导的这个剧本中,却产生了颇有新意的变化。事情是这样的,力争上游的燕王哙有一天突发奇想,决定要效法古代的尧舜。尧舜所处的那个时代实在过于遥远,所以够得上被我们称为古代的战国时代的人也称为古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