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成长过程
满月这天,唐王氏和几位邻里妇人早早起来,开始准备酒菜。有人摘菜,有人洗菜,有人炒菜,有人布置桌子,并将菜摆好。
唐秀才看到几桌菜肴,十分满意,抬头看看太阳,已经正午,赶紧到门口迎接来客。唐王氏换身衣服,怀抱孩子,也跟着来到门口。
来人都送上贺礼,无非是自家地里种的,山里挖的,树上摘的,或是亲手给孩子做的小衣服……
老光棍将竹笼里的红薯放好,瞅瞅桌上的菜,皱了皱两道老眉头:“连个荤腥都没有。”
旁边的人说:“你这老光棍,白吃白喝,还嫌弃?”
“俺可送了红薯。”老光棍边强调,边坐下。
迎接完客人,刚要进入院内,只听一声“阿尼陀佛”。回头一看,原来是位云游僧人,前来化缘。
唐秀才将僧人请入院内,拿了钵,亲自盛满饭菜,送到僧人手中。
僧人将钵接过,说道:“善哉,善哉,施主是智慧之人,满月食素,不为孩子新添罪孽。”
“借您吉言!”唐秀才说道。
“我看那孩子颇具佛缘,只可惜与你们只有十二三年的缘分。”说完转身离去。
“别听那秃和尚瞎说,上次在邻村,也给人说不吉祥的话,然后被赶出去,差点儿把手里那钵都摔碎。”席间有人说道。
听完此话,唐秀才内心没有了刚才些许的不适,然后面带笑容,向大家敬酒。
时间过得很快,兮兮已经三岁,能够满院子跑,爹,娘叫个不停。
唐秀才觉得奇怪,这孩子才三岁,怎么会出现成人的表情,有时望着天空,显得很忧伤,有时还悄悄流泪。便上前安慰她,她会立刻露出孩子天真无邪的笑脸,打消了他的疑虑。
“看来暂时是回不去,还是好好做唐兮妧,等长大,有足够的能力再寻找机会。”
学堂开课时,兮兮会坐在后面听课。秀才专门为她准备小桌和蒲团。她听得很专注,记忆力也很强,书只要讲一遍,就能背得滚瓜烂熟。秀才感慨,如若是个儿郎,将来定可考取功名。
兮兮开始学写字。秀才在纸上写下“黑芝国”三个字。
兮兮瞪着又圆有大的眼睛问:“爹爹,黑芝国是什么?”
“就是我们的国家。”秀才笑笑说。
兮兮想了想,在纸上歪歪扭扭写下“中国”二字,看来毛笔字必须好好练习。
“你写的是什么?”秀才问道。
“我心中的国家。”兮兮回答道。
秀才笑道:“原来女儿是嫌爹爹教的字太难,自己写个简单的,不错,有想法。”
五岁时,兮兮已将四书五经全部记下。父亲随手拿出一本,随意挑出内容,让她背诵,都能倒背如流。
父亲告诉她,这些书籍原本黑芝国没有,传说是位叫宋光远的文人梦游东方神国,阅览而来,靠记忆写下,写完后吐血而亡,宋光远后来被尊为“文圣”。
“哼,在我们国家谁不知道这些书是儒家经典。”
兮兮说道:“爹爹,我知道这四本书的作者,分别是孔子,曾子,子思和孟子。”
秀才先是惊讶,然后笑笑说:“兮兮就是厉害,竟然能编出作者的名字来,只能说明你对书的内容非常熟悉。”
兮兮的书法也进展神速,竟然达到十几岁孩子的水平。
有次和孩子们在村口的小河边玩耍,看到有大鹅在水中游泳,竟然随口吟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其他孩子嘲笑她说的话他们全都听不懂,向唐秀才告状。
唐秀才让兮兮再说一遍,她便又念了。听后,拍案叫绝:“妙极!妙极!孩子们这是我家兮兮做的一首诗,不是什么怪话。”
“爹爹,这首诗不是我做的。”兮兮瞪着谦虚的大眼睛。
唐秀才很纳闷,孩子长这么大接触的不过是自家人,或是村里的人,这些人自己再清楚不过,哪有人能做出这样的诗来。问道:“既然不是你,那是谁?”
“是叫骆宾王的七岁男孩。”
“看吧,她老说这些奇怪的人和事,有次还说用手机拍照,大伯你说啥是手机?啥是拍照?”大点的女孩儿怨道。
“孩子们,兮兮的想象力比较丰富,总说些你们没见过的,也挺好玩儿的,对不对?”唐秀才解释道。
“一点都不好玩儿。”孩子们哄堂而散。自此后都不愿意与兮兮再玩耍。
唐王氏劝道:“乖女儿,以后能不能别说那些奇怪的话?你看,都没人跟你玩儿。”
“我才不喜欢跟她们玩儿,都太幼稚。”兮兮说道。
“说别人幼稚,你才多大点儿?”唐王氏笑着批评道。
“虽然我年龄小,但思想成熟,没人跟我玩儿,正好跟着爹爹读书。”
“女娃家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长大找个好男人嫁了就行,过安稳日子。”
唐秀才在旁边说道:“说到嫁人之事,我倒想起一户人家,就是我的老友卢川和,家住在县城,膝下有两个儿子,小儿子今年大约八岁,和我们家兮兮正好相配,哪天我去县里,找他提提此事。”
唐王氏赞同道:“那孩子我曾见过,知书达礼,文质彬彬,甚好!”
自此兮兮除跟母亲学习女红和做饭外,剩余时间都呆在书房。
唐秀才抽时间到县城拜访老友卢川和,见面闲聊几句,便提到儿女姻缘之事,卢家甚是欢喜,两家便结为儿女亲家。
不知不觉,唐兮妧已十二岁,出落得亭亭玉立,端庄而不失秀丽,温婉而不失坚韧,加之腹有诗书气自华,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小美女。提亲之人络绎不绝,知道已有婚配,无不叹息而归。
书房的书籍早已读完,兮兮便用心准备嫁妆。母亲说嫁妆要早早准备好,而且要亲手准备,将来的生活才会幸福。
兮兮知道自己要嫁的人叫卢谦予,今年大概十五岁,等到成婚时应该十九,虽然没见过,但经常听父亲提起,他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已经通过县试,取得秀才。因名列第一,才有机会参加黑芝国六年一度的廷试,也即朝廷考试。这个考试仅取前二十名,一旦考上,便可在朝为官。考不上的,就只能永远当个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