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红色莫斯科 > 第399章 孤注一掷的进攻(中)

第399章 孤注一掷的进攻(中)(1 / 1)

在马马耶夫岗地区的反突击进攻时间,被定在了9月14日的清晨六点,然而参与进攻的部队,并不是崔可夫所说的三个师,而是内务部的第10师,摩托化步兵第38旅,以及独立步兵第42旅。

根据事先的作战计划,摩托化步兵第38旅,在一个加强摩化步兵连和配属的炮兵营的配合下,向拉兹古利亚耶夫卡东南面的村庄进攻;内务部第10师以一个团的兵力向敌人实施反冲击,目标是126.3高地,然后是144.3高地;而混成团和一个坦克旅向阿难阿戈罗多克和153.7高地方向实施反冲击。独立步兵第42旅准备对医院和153.7高地方向实施突击,以便支援这次反突击行动。

但由于缺乏空中支援,而且能为反击部队提供炮火支援的炮兵,数量也非常有限,对德军野战工事的破坏程度有限,从而导致苏军的反击部队为了夺取这些工事,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

保卢斯得知苏军在马马耶夫岗地区展开了反击后,立即派出了空军,对反击部队和他们所占领的阵地实施轰炸。炮击和轰炸,使苏军的反击部队伤亡惨重。为了避免反击部队遭到全军覆灭的下场,中午时分,崔可夫下达了停止进攻,并向马马耶夫岗转移的命令。

见苏军的进攻被击退了,德军趁机投入了大量的步兵和坦克,朝撤退中的苏军展开了进攻。首先取得战果的是哈特曼将军的第71步兵师,他们突破了苏军的防御之后,成功地穿过了市中心,并建立了一条直接通往伏尔加河的狭窄通道。

德军的心里始终惦记着马马耶夫岗这个制高点,因此他们投入的第295步兵师,在隶属于第22装甲师的第204装甲团的支援下,朝马马耶夫岗的北岗发起了进攻。

否则北岗防御的是四营和第192营,四营长布里斯基在敌人的进攻开始后,立即向索科夫报告说:“旅长同志,敌人出动了一个团的步兵,在三十多辆坦克的掩护下,朝我们的阵地发起了猛攻?我们没有反坦克武器,请您派反坦克军犬连支援我们。”

“放心吧,大尉同志。”索科夫考虑到北岸和自己这里一样,有着完善的坑道工事,就算德军的攻势再猛,想顺利地占领北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让德军的坦克靠近了山岗,它们就能用炮火支援攻击北岗的步兵,因此他很干脆地回答说:“我会立即派奥夏宁上尉带着军犬连过去支援你们。”

索科夫之所以只派了军犬连过去支援,一是考虑到北岗的表面阵地空间有限,摆不下太多的部队;而是因为有一支德军部队穿过了旧城区,从苏军的手里夺取了中央火车站,直接威胁到马马耶夫岗侧翼的安全。

他放下电话后,叫过来一名参谋,让他去通知奥夏宁率人从地道前往北岗,配合那里的守军消灭敌人的坦克。等做完这一切后,他回到了桌前,望着西多林问道:“参谋长同志,我们派出的侦察兵还没有回来吗?占领中央火车站的敌人到底是哪一部分的?”

“旅长同志,”看到索科夫一副心绪不宁的样子,西多林连忙安慰他说:“是侦察连长克里斯多夫中尉亲自带队,我相信他一定能搞到我们急需的情报。”

索科夫之所以会表现得如此急躁,是因为他知道斯大林格勒最困难的时期要到来了。虽说德军以前曾多次对马马耶夫岗进行过试探进攻,最后都铩羽而归,但这次能否守住阵地,索科夫却是心中无底。再加上旅里的指战员,都亲眼目睹了崔可夫所组织的反击,是如何以失败而告终,这样对自己部队的军心士气,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北坡地段的战斗打响了。

奥夏宁上尉派出的军犬排,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由于得到了索科夫的指点,军犬的出击都改成了单犬或双犬出击的方式,这样就极大地避免四五条军犬去炸同一辆坦克的事件发生。不到二十分钟,就有十三辆德军坦克被军犬炸毁,停在开阔地上熊熊燃烧。失去了坦克掩护的步兵,刚冲到北岗的山脚下,就被四营指战员用机枪、冲锋枪、步枪和手榴弹打得鬼哭狼嚎,不得不暂时撤了下去。

索科夫听说北岸那边打得不错,便带着一名警卫员,沿着隐蔽的甬道,来到了山顶刚修好的一个观察所,亲眼观察双方交战的情况。谁知刚进去不久,敌人的炮兵观测员就发现了这个观察所,立即为火炮指引了炮击的方向。

索科夫正举着望远镜朝远处张望,忽然听到空中传来了炮弹划破空气的尖啸声,片刻之后,便有一枚炮弹落在二十几米外的一片空地爆炸,掀起了好大的一片泥土。

“旅长同志,”一名观察哨的经验比较丰富,知道这是德军在试射,连忙提醒索科夫:“这里应该被敌人发现了,我们还是立即转移吧!”

听到观察哨这么说,索科夫也意识到有些不对劲,连忙放下望远镜朝外面跑。谁知刚跑出观察哨,就有接二连三的炮弹,落在了观察所的附近爆炸。气浪所掀起的泥土,撒了索科夫一身。索科夫顾不得掸掉身上的泥土,便弯着腰继续朝附近的一个洞口跑去,准备通过那里重新回到自己的指挥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新小说: 鹰扬三国 重生唐朝当皇帝 本草王 重生世子爷 大明至圣 千宋 重燃1990 重生明朝当皇帝 1855美国大亨 盛唐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