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墨眼见众人唏嘘成了一片,知道接下来听不到什么干货了,于是他悄然转身离开了观景亭。他本来就站在外围,又保持着一贯的低调,来去都没什么人注意到他。
对这些饱学名士,王墨一向保持着尊敬有加的态度,每次得到这些人聚会的消息,不管有多忙,他总是会尽量抽身来旁听。
王墨一直认为,自己最大的长处就是时刻都能保持冷静,对自己如此,对别人也是同样。
保持冷静,有助于稳定的发挥实力,所以,尽管王墨的才智和武艺都算不上顶尖,但在泰山王氏的一门中,他却是仅次于王羽的存在。
不贸然去抢风头,低调做事,任劳任怨,这就是这位无亲藩之名,却是王氏亲族中唯一能站出来挑大梁的王墨,在青州群臣心目中的印象。
众臣对王墨的评价比他的地位和权势都要高得多。
这几年,他做得最多的就是细琐的小事,无论是政务还是军务,亦或人事、财务方面的事务,只要王羽一时顾不上,他就会默默的承担起拾遗补缺的责任来。而且,他每次都会在工作圆满完成前从容退出,不居功,也不恋权。
虽然也有魏延这样的阴谋论者,私下里会对他的行为中,种种不合理之处吹毛求疵。但王墨自认问心无愧,故而也不去计较。
人都有私心,他当然也没办法免俗。不过,王墨很清楚自己那位名震天下的从弟的脾气,有能者上,不以亲缘血统论英雄。青州的文武众臣,都是当世英杰,才干比他高出太多,他若是仗着自己的身份去争权夺势,肯定会步那些不知死活的兄弟们的后尘。
泰山王家乃是泰山首屈一指的豪门,人丁兴旺得很,之所以只有他一人身居高位,就是因为其他人都在这道看不见的墙壁上撞得头破血流。
王墨一开始也不理解。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怎么说,都是自家人更值得信任吧?遍数当世,曹操、孙策、袁绍,甚至吕布,哪个不是这么做的?魏续当初可是参与了叛乱啊!这样的大罪都赦免了,还不是看在严夫人的面子上?
可时间长了,他慢慢适应了,也渐渐理解了。亲族未必可信,能者居上的规矩,才能带来最强劲的动力。
开国之初,高祖刘邦不就是认为只有亲族最可信,结果大肆分封亲藩,大肆屠杀功臣。结果呢?先是外戚横行,大权旁落,然后是连绵不绝的亲藩叛乱,最大的一场七国之乱,直接席卷了大半个中原!
开国之初的大汉帝国一直被匈奴压制,就是因为内乱不休,等到内部整合完成,也就到了反击的时候了。
王墨觉得,王羽很可能就是以此为鉴,于是对亲族也是一视同仁了。毕竟这位少年冠军侯的志向非常远大,远远超过了之前三千年当中的任何一位君王。
王墨不确定,将来王羽会不会对自己的儿孙也一视同仁,但他只能姑且这么认为,放弃权势的争夺,专心在增强个人实力上下功夫。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的驱动下,他才赢得了众臣眼中的贤王之名。
当然,王墨肯定不会因此而飘飘然,他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离开观景亭,他沿着河岸快步行进,开始了例行的巡视。紧急动员是两天前开始的,眼下已经集结起了三万民兵,并在大河两岸设下了几十座烽火台,沿河严防死守。
黄河一直是青州水军的后花园,但船只再多,也不可能将千里黄河封锁得水泄不通。实际上,在开战之后,周仓的水军一直逡巡于延津、白马一带。既是为了封锁河道,同样也有预备队的作用。
严格来说,黄河水军是水陆两栖的兵种,只有海军才是专职的水军。即便如此,海军中也有陆战队的分支,毕竟青州水军太强,实力完全是压倒性的,除了辽东、江东的两支水军之外,专职的水军连对手都找不到。
紧急调动水军回援未必赶得及,而且,在调动水军回援的问题上,幕府中似乎也存在争议,一时是指望不上了。高唐的防御,还是要靠自身。
就目前而言,民兵的士气很高,保家卫国的口号一喊出来,经历了长时间军训的青州人积极性非常高,说是气势如虹也不为过。
不过,王墨不会因此而掉以轻心。
民兵和战兵的最大区别不是训练强度或装备,而是经验和韧性。没经历过残酷战争的民兵,在开战之初或许很勇猛,但一旦局势有变,战局变成僵持甚至劣势,他们的斗志就会迅速消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州的民兵不比当年的黄巾军强多少,同样是更擅长打顺风仗,一旦受挫,就会战斗力锐减的乌合之众。
指挥这样的军队,相当考验指挥者的心理素质。
也正是因为这样,先后几次指挥民兵击破强敌的徐庶,才被世人誉为当世名将,并成为了青州最年轻的方面军统帅。
王墨自忖没这个本事,所以对取代陈到,成为指挥官也并不热心。他巡视河防,只是尽副将的义务,同时也是顺便。他来沿河大营的主要目的,是来找陈到。
陈到的性格和高顺有些相似,他不是寡言之人,只是很不主动。就算是熟人,他也很少主动挑起话题,只有对方先问,他才会回答,说起兴致了偶尔也会滔滔不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