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了八月,于家的下人们说话,做事的声音都要小了许多。
于家的老爷子于文明一改往日不管世事的做范,每日里就搬一把椅子,坐在正房的门廊下,盯着整个家。
于彦昭因为应酬众多,索性搬出了主宅,这几日住进了别院,但是每日依旧要回家一趟,与儿子于谦聊上几句,安抚他的心。
整个于家因为于谦临近秋闱,全部动员了起来,只为给于谦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于文明在洪武朝的时候,做到了工部主事,不过他并不是靠科举晋身。
于谦的曾祖父于九思曾任杭州路大总管,迁居杭州钱塘县太平里。明朝建立的时候,全国读书人数量稀少,只要识字,基本上都能谋个一官半职。
于文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做到朝廷的六品主事。
等到于彦昭这一代,他虽然天性聪明,却不是读书的料,不管经义,策论,他都能做的很好,偏偏是八股文,怎么也做不好。
于文明见儿子不是这块材料,逐渐也灰心了,将希望寄托在了孙子身上。
而这个孙子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从小就展现出了超人一等的才华,如今已经是杭州城有名的才子。
能否考上举人,这是关系到于家百年大计的大事,任何人都不敢马虎,尽力要为他创造出一个安静的环境。
但是实际上,于谦对此并不在意,这些年来他阅览丛书,精心学习制艺,做出的八股文受到一直推崇。
考举人,一切尽在把握之中。
八月初七这一日,天还没有黑,于家满门就摆下三桌酒席,祖孙三代二十多人,开怀畅饮。
于彦昭平日对于谦管教甚严,但是这一日却特意跟这个寄予厚望的儿子连干了三杯酒。
天色暗下来的时候,几个兄弟将有些醉意的于谦送回了房间,瞬间全府就都安静了下来。
子时刚过,于谦就醒了过来,这个时候,一夜未睡的书童立刻进来伺候他梳洗。“少爷,老太爷和老爷都没有歇下,就等着少爷去祭祖。”
昨夜于谦只是微醉,睡了一个好觉,登时觉得精神百倍。
今日穿的书生袍是大明的制式长袍,跟寻常长袍不同的是,这长袍不仅是单层,连扣子也不允许有。
这是方便考场严查夹带,若是穿了有夹层的衣服,光是检查就要耗费大量时间。
西院祠堂内,昏暗的烛光下,在外人看来,这满是木牌的祠堂格外阴森。但是在于家人看来,这是家族最为安全的地方,因为有祖宗保护。
于谦跟在父祖的身后,恭敬地向着祖宗磕头,让祖宗保佑这次秋闱一切顺利。
一套仪式下来,于文明看着眼前青春挺拔的孙子叹道:“自你曾祖以后,我与你父都不曾科考得意过。我于家在你曾祖那时,做到了杭州路大总管,自那以后,每况愈下,一代不如一代。如今你的身上寄托了我与你父亲的期望,只望你能奋发向上,一路考到奉天殿。”
奉天殿是科举的最后一关,也是天子亲自出考,若是能走到那一步,可以说是一个学子的最高荣誉。
于谦面对祖父跪了下来,叩首三次,方才抬头说道:“孙儿不敢自傲,自当尽力而为,为祖父,为家族争光。”
于文明也不敢给他太大的压力,双手将他扶了起来,笑道:“好孩子,去吧,祖父在家等你顺利而归。”
往昔的丑时,杭州城还处于宵禁之中。但是今日,处处火光通明,半个杭州城的衙役都没有歇息,为科考的士子们保驾护航。
不仅仅是杭州城,在京城,在其他府城,无一不是这样。
作为三大试第一考,乡试是所有百姓跨越平民阶层的第一关。
只有考上了举人,才真正脱离了百姓的行列,有了当官的资格,更成为了免税阶层。
那些衙役面对普通百姓子爵高人一等,但是面对这些学子,一个个却卑躬屈膝。
谁也不知道,这里面会出现多少大老爷,有多少人能当上官员,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谦坐在自家的马车上,一直静静地看着外面的景致,心里虽然有一些激动,更多的却是平静。
这些年来,他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一切,至于能不能考上举人,更多地交给命运了。
钱塘在杭州城的南方,西湖的东南角,考场则在杭州城的通越门外,距离他家并不远。
马车行进了一段,就因为堵车过不去了。执勤的衙役们点着火把,拦下了马车,梳理着交通。
一些外地的学子还不乐意,想要耍一些威风,那些衙役一边解释前方已经堵死,一边陪着笑,却态度坚决地请众人步行前往考场。
于谦见过多次科考,知道历年这一天堵车已经是常事。所以早有准备地从书童的身上取过来了考箱。“你就不要跟我进去了,这一路拥挤,你这小身板可受不了。”
书童不依,抱紧了考箱说道:“少爷,我要亲眼看着你进考场,要不然,回去了老爷会打死我的。”
“那还是我来背吧,这里面放了干粮,有些重。”
“小的长大了,背的动,哪能让少爷背……”
于谦笑着在他脑门上弹了一下。“是,小竹子长大了,到了娶亲的年纪了。你背被子,这考箱还是我自己背。”
小竹子也不害臊,将被子抱了起来,率先下了马车笑道:“小的可是知道,老爷已经托人去永丰县传话,等少爷考完,就要成亲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