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代庆没有着急把话题带到中心中心事件上,而是,像模像样地和徐天铭话起了家常。
“天铭,这段儿时间你都在干嘛呀,你现在可算是话题的中心,怎么感觉你反而是最淡定的呢?”
“不是有人说龙卷风的中心是没有风的嘛?”徐天铭笑道。
陈代庆点点头。
徐天铭继续说道:“我这几天就是和好兄弟允鹏一起,总结上一次在上一场比赛中,我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训练。”
“嚯!你是真够淡定的呀!那来吧,龙卷风的中心,请给我们讲一下事件的真相。”陈代庆说。
“其实大家也都猜的差不多了,当时我们刚刚拿到布力的诊断,《决战泰山》我已经停赛了,我们有一些没有到账的奖金直接就被冻结了,当时兄弟几个是真的拿不出钱来,就和毒刺拳馆的馆长谢鸿飞先生签订了一个合同,当时想的就是,可能谢先生让我们打的比赛苦一点,累一点,多一点而已,但是打到第二场的时候,发现最好像是地下黑拳赛,因为整个比赛规则非常不正规,对公斤的划分也十分随便。我们也有找过谢先生协调,可是协调无效。”
陈代庆点点头,继续问:“合同是以三年为期,但是我们看你现在已经是自由身了,为什么呢?”
“有贵人相助。”徐天铭说话的时候嘴角总是带着淡淡的笑意,仿佛现在讲述的都是别人的故事。
淡然清雅,好一位聪慧的翩翩君子。
“就在这件事刚被爆出来的第二天,我的那位贵人还给我打电话说,要不要他从广东那边赶过来,帮我证明一下这个问题,但是快到年关了,他也很忙,我就没有让他过来。”徐天铭说。
“这位贵人和你是什么关系呀?”陈代庆问。
“我的好兄弟。”徐天铭答。
“好嘞!接下来的问题是网友们最关心的一个了,现在整件事的主人公好像又多了一个人,多了一个女孩儿,我就直白点儿问啊,这个女孩儿是你的女朋友吗?”陈代庆问。
“不,但她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朋友,也算是我人生中的贵人,一个非常冰雪聪明而且正义勇敢的姑娘。”徐天铭说,表情也是一如既往的淡然。
“你和那个连续写了两篇,攻击你的文章的记者钢子,认识吗?”陈代庆问。
“采访的时候肯定见过呀。”徐天铭说。
“除了工作以外,私下还有过交集吗?”陈代庆问。
“因为尔灵是我的好朋友啊,她遇到问题我肯定是要出头的,我这个人说话也不怎么中听,肯定是得罪了他。”徐天铭说这件事的时候特意讲的朦胧了一些,给观众们留下无限的遐想。
陈代庆点点头:“年轻人脾气直,看来是得罪人了。”
“从来没后悔过,哪怕这次真的出现了最坏的结果——我失去了占上擂台的机会,我也不后悔,都说我们擂台上的人是在守护国家的荣誉,是在为国争光,但如果连自己的好朋友都没有办法守护,我感觉,那样的我是不是太没用了?”徐天铭说话时眼睛没有看镜头,而是一直盯着陈代庆,仿佛在向一个长者叙述自己最真实想法。
一期节目结束后,徐天铭圈粉无数。
“这个男孩子也太招人喜欢了吧,说话慢慢悠悠的,语气温温柔柔,但是目光非常坚定。”
“说话的时候一直看着老陈,真有礼貌。”
“哈哈哈,为女孩子出头得罪人,这波操作也太可爱了吧。”
……
局面算是完全的搬了回来,坐在录像大厅的休息室里,徐天铭本以为自己需要背词的,但是那本文件上只是告诉徐天铭,节目的大概流程是什么?陈代庆大概会问什么问题?而问题的答案都需要徐天铭自己去想。
陈代庆当时似乎看出了徐天铭的疑惑,对徐天铭说:“你只需要说出事实的真相就可以,真相足以让大家对你刮目相看。”
事实也是这样,节目一经播出,徐天铭的人气一直处于上涨状态,不仅平安地度过了这次危机,还有了那么多意料之外的收获,徐天铭算是这场较量的赢家之一。
更大的赢家应该是陈代庆,徐天铭之后的那一期节目,陈代庆向全世界宣布了格斗之心的存在,顺便,为过去的那个自己报了仇。
“上一期节目,我们有理有据的澄清了徐天铭事件,那么这一期节目,我们就继续徐天临事件,深挖这件事背后的真相。
事件的另一个主人公我们都知道是谁,搏击长城记者——钢子。也许在真相未出之前,我们不能对他加以什么评价,但是现在,钢子的险恶用心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记者都干了些什么好事儿。
首先是这次的徐天铭事件,恶意引导舆论,扭曲事实,就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这种道德沦丧的行为居然出现在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媒体记者身上,我不禁为此感到唏嘘。说实话,我是非常憎恨这位钢子先生的,我的那家搏击健身会馆,就是因为这位记者先生才倒闭。我不知道屏幕前有没有我们会馆的老会员,我们会馆一切的一切,合乎规章制度,虽然我的妻子确实有不当行为,但是一切的一切与会馆无关。但是,由于这位刚子先生的一篇报道,把焦点引向我都会管,我经营多年的心血,造谣我们那里有可能是非法赌博人员聚居地,我的会馆因此闭馆。
我又仔细的上网查了一下,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我呢,在节目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感兴趣的可以搜索格斗之心,回复钢子,获取他曾经做过的所有煽动性报道。
为什么我们这么痛恨煽动性报道呢,只是因为他伤害了某个人,攻击了某个人吗?当然不,作为媒体人,能够轻易地引导社会舆论的走向,而社会舆论是社会安定的因素之一。一个记者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