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略微的考虑了片刻。
他在PCR完成以后,考虑最多的就是确权问题,不过,他的确权对象是外国公司,包括原版PCR的发明公司西斯特,以及多家做过PCR前置研究的公司。
他们是杨锐在专利和发明权上的最大对手。
西斯特公司市值上亿美元,现在也有PCR的雏形,一旦打起专利官司,杨锐首先要面临缺钱的问题。
至于PCR的前置研究,早在60年代,相关的思想和准备就在进行中了,只不过不是为了PCR而进行罢了,但在无理占三分的跨国医药公司眼里,若是利益不够,他们眼角都不扫你一眼,而若是利益够了,那真是放屁凑燃料,也要发射火箭的。
对于国内,杨锐其实是没有多做考虑的,一方面,PCR的专利权并不长,各种核心技术摊开来,也就是15年到25年左右的保护期,而到25年后,国内的专利市场也没有几毛钱。
不过,若是能在国内做一个成果认定,效果却大是不同。
目前的中国,做科研成果的认定不容易,但做出来以后,国内的认可度却是相当高的。
这不仅能让杨锐在国内刷一波脸,更重要的是,杨锐对PCR的权利占有,在国内将不会再有争议。
比如北大,若是再想说什么杨锐是我北大的,PCR是我北大的,那都是闲扯淡了。
另外,如果利益足够的话,国内说不定还能支持杨锐去获得诺贝尔奖。
80年代的中国的确是赢弱了一点,但它就像是冬天里的大树,枝叶兴许掉的差不多了,枝干却是依旧健壮。
就在不久前,也就是78年底,中国就通过杨振宁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申报了诺贝尔奖,他是诺贝尔奖得主,有提名的资格。
不像是坊间传闻的那样,78年因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而提名诺贝尔奖的并不是一个大团队,甚至不是诺贝尔奖规定的“三人名单”,为了提高成功率,最终只提名了钮经义先生一个人。
这个认定的过程就是极其严肃的成果认定的过程了。当年若是获得了诺贝尔奖,那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也只会是钮经义一个人。
考虑到自己的薄弱身躯,杨锐有了倾向。
没什么背景的科学家得诺贝尔奖的很多,但像是杨锐这么没背景的,实在是少之又少。他身上连个博士的头衔都没有,个人实验室也是刚刚起步,刷脸都没刷到国内知名……
另外,对于诺贝尔奖是否具有政治性,杨锐亦是心存疑惑。84年的当下,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是非常好的,但很快,就要到了不好的时间,而诺贝尔奖的评选,若是在蜜月期出现,自然没什么问题,日本人能得诺贝尔奖,中国亦能得,但若是在90年代初被提名,就像是历史上的PCR那样,杨锐自觉会很棘手。
墙头草是要不得的,华裔科学家在欧美国家的研究也不像是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事实上,如中国留学生愿意留在欧美,除了生活条件和个人待遇以外,更多的是因为欧美的科研条件好,对杨锐这种有自己实验室的人来说,他留在中国的发展会更简单。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官方政府间关系了。
想到此处,杨锐也就有了决定,对蔡教授郑重点头,道:“我做好准备了,无论是花钱还是花时间,都可以。要麻烦蔡教授了。”
“我巴不得咱们学校的学生,天天都能这样来麻烦我。”蔡教授哈哈的笑了两声又看着杨锐的脸笑说:“别那么严肃,花钱肯定是要花的,实在不够的话,我再帮你想想办法。不过,这阵子,你要跑起来了。”
“没问题,实验室目前运行的很流畅,不用我过多参与。”杨锐自己的实验能力一般,所以招人和分配工作都很注意这方面。
蔡教授诧异的看他一眼,道:“你的实验室还运行的蛮好的。”
杨锐腼腆的笑笑:“团队合作。”
“集体合作的确很重要。”蔡教授说到这里,道:“我先给你说一下今年的评定吧。”
“好。”
“首先是11人委员会。你的成果递上去,上面就会召集11名专家,首先,不会有咱们学校的,其次,不会全是北京的。”
杨锐点头,问:“人要到时候才确定?”
“没错,一般是从专家库里抽的,当然,说是抽,其实也有挑选的。”蔡教授旋停又道:“问题就在这里。”
“恩?”
“如果挑了广东的中山大学的教授,那咱们要走动,就得去广州了;再比如挑了上海的复旦大学的教授,那就要去上海;如果是西交大,那就要去西安。当然,不去也是可以的,但那就是听天由命了。”
杨锐再点头。
“就像我前面说的,你不去拜访这些教授,人家也不会因此就把你给唰下去,成果评定的要求很严格,11人委员会,可不是6个人赞同就行了,起码得有八个人左右,如果今年申请的多,要求还会提高。”蔡教授说到此处,道:“现在申请成果评定,到召开委员会,时间不确定,但咱们得按照紧张的来,一个月跑最少8个地方,差旅费还得自己出,你能行吗?”
“没问题。”杨锐顿了一下,道:“我想办法买飞机票,咱们轻松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